第127部分 (第1/4页)
张謇,在政治上是趋向于用办洋务、办新学来强大国力的,从自身有大量产业的角度出发,他不赞成暴力革命。他害怕那种兵荒马乱的世道,在那种时候,倒霉的首先是自己名下大大小小的产业!因此,前些年的维新运动,张謇是颇以为然的,百日维新失败后,张謇仍然与流亡在日本和加拿大的康有为、梁启超保持着联系。仍然寄希望于满清朝廷接受变法、改良政治,支持光绪皇帝亲政。后来,康有为去加拿大,接受到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梁启超在日本,也接受了日本式的君主立宪制度,这两个国家,一个是世界第一大国,一个是亚洲强国,恰好都是君主立宪制度。因此,康有为和梁启超就自认为找到了改良国家政体的妙方,又转而倡议君主立宪。这种论调,恰好符合了资本家和地方督抚的需要,因此,成为1904年中国叫得最响的政治口号。
张謇,也在不遗余力地倡议着君主立宪。就在前不久,他还给自己的挂名学生袁世凯去了一封信,表面上是祝贺袁世凯成为督办政务处的大臣,实际上是劝袁世凯积极促行君主立宪。这个信,对袁世凯来说,是符合自身需要的。可是他不会傻兮兮地去抛头露面,为啥?什么叫君主立宪?不就是首先得让老太婆下台嘛!那样的事情,袁世凯就算再吃几副豹子胆也不敢做!因此,袁世凯给张謇回了封信,让张謇在南方组织工商实业界的人士,呼吁君主立宪,造成声势。
而张謇要造声势,除了每天去拜访、去串联以外,最好的办法就是借助报纸的力量了!可惜,上海的报纸有一半以上都倾向于革命。原来,《苏报》是倾向君主立宪的,可是章太炎老先生一下换了脑筋,把邹容也搞进了《苏报》馆,成了积极的革命派,去年,朝廷发了狠联合上海租界工部局把两人抓了去判了刑,可这样一来,反而让两人名气大增,影响力大增!民主革命派渐渐在上海附近压倒了保皇的立宪派。到这个时候,张謇能利用的就只有张澜和他的报纸了。可《中国时事报》一直在革命派和立宪派的论战中保持着沉默,每天不过报道一下国际形势、四川的新政、西藏东北的战事而已。张謇要利用《中国时事报》,首先就要把主编张澜拉进立宪派的阵营。可惜,几次谈话都以失败告终!
张澜给他的答复很简单:“我是中立派,是办报纸的,只报道新闻时事,不谈政治。”软硬不吃啊!张謇能有什么办法?不过,一码归一码,政治上的意见不同是一回事,龙剑铭交代下来的事情又是另一回事了。
因此,张謇又急匆匆地返回上海,在美租界的《中国时事报》报馆找到了张澜,详细地商谈了一遍张家港工业区的宣传动员工作。正事谈完,立马走人,因为,在张謇的家里,还有一个人在等着他呐!
汤寿潜,浙商的代表人物,也是保皇党、立宪派中的代表人物。当然,张謇约汤寿潜过府的目的不仅仅是商议如何推进君主立宪的问题,还有张家港即将到来的商机。
“蛰仙兄,让您久等啦,刚去了趟美国租界,唉!现在的年轻人呐,真不好说话。”张謇在张澜那里憋了一肚子的话没说,这一回家见到等候着自己的汤寿潜就开始叹气。
“季子兄可是又在张澜毛头小子那受了什么委屈?”汤寿潜常居上海,和张謇的来往非常的密切,自然知道事情的根源。要说起资历和名气,汤寿潜相比张謇差不了多少。1892年的进士,曾经在山东巡抚张曜幕府、湖广总督张之洞幕府任职,1900年和盛宣怀一起游说东南三省互保,1903年授两淮盐运使却不到任,自己跑到上海来倡议浙江全省铁路商办,也暗中联结浙沪商人,拥护君主立宪。
“唉,不说他了。有个事情我可现在就给您吹吹风,龙督办要投资一万万美元在张家港搞个工业基地,钢铁、石油、造船、军械一把抓。现在,朝廷那边已经同意了,端方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