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部分 (第1/5页)

变成了完全对等的。强大的。只不过肤色有些差异的,世界上的一等民族。

骑兵团绯红的上衣。黑色地镶着粗红边的长裤,全身挂满了的授带和徽章,骑着名贵的纯种苏格兰皇家马地秦关在几位将军地引导下“得得”地行到骑兵团队列前,引来了一阵整齐的敬礼。

跨下地战马是很聪明的。秦关只用轻轻地提了一下缰绳它就停了下来,端端正正地站着,就象雕塑一样站着。英国国王从另外一边也盛装骑马而来,他的身后跟着熊皮帽部队(伊丽莎白火枪团)。国王在中国亲王的面前勒住了马。两人在相互敬礼后。一名将军捧着一把军刀上前来,乔治五世微微在马上躬身弯腰接过了军刀后“刷”地抽了出来。整个骑兵团2700人也同时“刷”地抽出了军刀,声势端得有些大、壮观。

随着一声“礼毕!”的口令。国王也把军刀归了鞘,双手捧着就在马上递给同样端坐马上的年轻“上校”(秦关穿地是英国皇家禁卫团上校军服)。

秦关突然感觉到背上热乎乎地,可他不能在这个时候回头去看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感觉。而实际上他心理很清楚,从踏上英国地那一刻起就很清楚。封印在脑海深处的那个英国少女地形象在这里是无法遏止地时时出现,牵引着他的注意力和心情。

他在腰上微微用力,双腿夹稳了马肚。双手接过了军刀珍重地端详了一眼后向英国国王行了个举手礼。然后一摆缰绳让跨下的战马转向骑兵团。抽出军刀向2700名英国军人行了个潇洒的持刀礼。

骑兵团团长科列尔伯爵立即发出了“下马”的口令,2700人“呼啦”一声就下了马。肃立等候新任荣誉团长的检阅……

1914年9月13日,法国北部埃纳战线上出现了协约国军队和德军拼命向英吉利海峡延伸战线,想彼此从海岸方向迂回对方的战斗,这样的战斗当然没有建设性的战术价值。相同的战术使用,使得双方的战线拉长了,从瑞、法、德三国边境开始一直到了海边。因此,这场战役被形象地称为“奔向大海的埃纳之战”。

15日,在双方激战正酣的时候。大中华帝国派协约国总代表杨蕴春爵士与英国外交大臣格雷爵士达成了三项协议。协议规定:英国将在1915年7月1日正式将香港交还给大中华帝国,并承诺不没破坏、拆卸任何的经济、市政、教育、军营、港口……设施。中国承诺给愿意留在香港的英国以及其他国家的人以国民平等待遇并将香港辟为自由港,还给予英国人在香港免商业税的特殊待遇。同时,中国政府无奈地用开放中东通道作为交换条件,允许英军进驻巴士拉,允许英国海军有限利用拉巴丹岛和法奥港口。最后一项协议是英国代表协约国家向中国订购了一大批战略物资,包括步兵轻武器、粮食、军服、弹药、榴弹炮、药品……这些物资都将以黄金换取(因为英国人本身的金融危机还没有平息,倾向价值波动很大,自然不会用于这么重要的巨额交易)。在中国人的坚持下,英国只能联合协约国家尽量地用订购来满足中国的工业品生产能力,从而达到不向德国人提供战略物资、民生物资的目的。

可惜,协约国家没有想到中国的工业生产计划早已经在仓库里准备了一大批“富余”的物资。战争,从爆发后的第二个月就开始展现出对物资的巨大需求。一个月的激烈战斗,几乎耗尽了法国的炮弹储备,而面对今后肯定会拖长的战争。法国就算让全国能够向军工转向的工厂都生产弹药,也无法负担起实质上对协约国家的弹药供应。而英国庞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在1914年9月还没有完成战争状态的转变,当然,这很大程度上归咎于英国的疆域过于庞大……

九月底,英国抽调了两个印度师和一个本土旅在约翰·尼克松爵士将军的率领下开赴中东。到10月底,在拉巴丹和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