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部分 (第1/5页)
庄辰答应了裴倩,把项目卖了钱,也办出国,然后他们会在国外结婚。到时候木已成舟生米煮成熟饭,她的父母就算想反对也没办法了。
“从这一点看来,裴倩还是爱你的!”雷涛听了庄辰的话沉思了片刻之后说道,“裴倩家的地址你知道吗?”
裴倩的家住在淮海中路567弄。这里还有个闻名海内外的地名——霞飞路。这里原本是法租界,霞飞路之名就是以法国名将霞飞之名命名的。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此地可是堪称海州的时尚之源。这条长约4公里的商业大街,名店林立、名品荟萃,其中不少是俄侨老店,以欧洲样式的商业布局。
567是一条外表修缮整洁的老式弄堂,这就是著名的渔阳里。雷涛走进去经过6号门的时候,看到了一块铜质铭牌“团中央旧址”。门前正好有一队身穿校服的中学生排队进入参观。海州曾经是地下党中央的所在地。这样的地方在海州还有很多。
“裴家姆妈,今朝嘎早回来啊!”
“小倩今朝从学堂里回来,我就去菜场买了她喜欢吃的野鲫鱼……”
雷涛驻足看着这栋历史建筑的时候,旁边传来了两个中年妇女闲聊的声音。
那位裴家姆妈的手里还提着一个布袋子,袋子里装着一些青菜之类的蔬菜。她的另一只手中还拎着一条活鱼。
就在这时一个两个中学生突然脱离了队伍追打着嬉闹起来。眼看着就要撞到两位大婶的时候,雷涛将那个收脚不住的小家伙拦了下来。
“谢谢侬,谢谢侬……这帮小猢狲就是这样调皮捣蛋!”裴家姆妈被这小家伙吓了一跳。雷涛把他拉住之后,她忙不迭地感谢着。
“大嫂,我想问问……您知道17号在什么地方吗?”雷涛看着这个裴家姆妈的脸有点面熟,心里边有了些猜测,便笑着问道。
裴家姆妈就是裴倩的母亲,听到雷涛打听17号,便笑着说道:“我家就住17号。17号一共九户人家呢!你找哪家啊?”
“有个叫裴倩的,复大的学生。我就找她。”
雷涛的话一出口,裴母有些警惕地打量了他一眼。她装出了一副事不关己的淡然,问了一声:“找裴倩啊!你有什么事找她吗?”
雷涛笑着解释道:“哦!我代表我们公司和裴倩小姐谈一笔业务。”
“谈业务?她一个学生,你有什么业务和她谈啊?”裴母此时心里的警惧越来越强烈了。
“裴倩她拥有一项技术发明的部分股权,我们公司想买这个技术,所以我就来和她谈谈……”雷涛的话让裴母惊讶地嘴巴张开都合不拢了。她身旁的邻居也听得清清楚楚,不到十分钟整条里弄都知道裴家出了个发明家,有人来买专利了。
第二百四十四章 螺蛳壳里做道场
裴家住的是老式的石库门房子。
石库门住宅脱胎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十九世纪后期,在海州开始出现用传统木结构加砖墙承重建造起来的住宅。由于这类民居的外门选用石料作门框,汉语中把围束的圈叫做“箍”,如“金箍棒”、“箍桶”、“袖箍”。这种用石条围束门的建筑就被叫做“石箍门”。
海州是个移民城市,当年海州有一段时间临安省甬波人比较多,他们将“箍”这个字音念作“库”,久而久之海州的“石箍门”就成了“石库门”。这种中西建筑艺术相融合的石库门作为建筑和文化的产物,在华夏近代建筑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它的出现是一种城市生活的必然。洋场风情的现代化生活,使庭院式大家庭传统生活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适合单身移民和小家庭居住的石库门弄堂文化。石库门里的“亭子间”、“客堂间”、“厢房”、“天井”以及“二房东”、“白相人嫂嫂”、“七十二家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