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部分 (第1/5页)
右澹�忍て轿仪�ⅰ�
他能为太史慈而甘心得罪刘备,看起来刘繇对太史慈的确不错。你要那么想,那就大错特错了。一个太史慈,刘繇别说送,就是贱卖他也可以甘心情愿做到。但问题是,太史慈是自己的人,他自己再不待见,也轮不到别人说要就要的。这是立场问题,刘繇自然不能退让。
更何况,他对刘备早就有了意见,自从他刘备来了曲阿,击败孙策后,不但赢得了江东士族的欢心,削弱了他本身在江东的影响力,而更重要,更实际的一点,他将原本属于他的城池全都占了,而且有永不归还的迹象。这人太不要脸了
这是刘繇这些天的感愤。他整日恨不能马上派人撵走刘备,还哪里有耐性听他刘备啰嗦,自然在看完书信后,立即做出了在许劭看来很不明智的举动。
许劭,字子将。汝南平舆人也。汉末著名人物评论家。据说,他每月都要对当时人物进行一次品评,人称为“月旦评”,曹操就因为得到“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而激动了半生。
现在,这个叫许子将的人,就在刘繇手上干活。
他在看到领导如此冲动后,赶紧进来阻止,并帮他分析了情况。他警告刘繇,刘备不是好惹的,连孙策这样的猛人都败在他手上……当然,接着不能说“再说就你这瘪三”之类的侮辱性语言。他直接告诉他,如果领导你真的对刘备恨之入骨,那么也好办,几百年前项羽为了试探刘邦不是开了个饭局请刘邦来吃饭么,我们也来搞个翻版鸿门宴也不是不行的嘛。
就这样,刘繇听了他的话,举办了这场鸿门宴。
当然,在这场鸿门宴里,刘繇不是项羽,刘备也不是刘邦。
刘备之所以敢来,他也不是没有准备的。在看到刘繇举棋不定的眼神时,他可以确定,这个家伙虽然拿了案板,但一时不敢抽刀子,看来,他是在犹豫。
刘备在说主题前,当然不忘记跟他拉关系,套近乎。说到同是姓刘,便说他们祖上八百代肯定是一家子。然后,在刘繇确定这个“祖上八百代”跟“(**)祖宗八百代”有那么一点微妙的区别时,刘备接着阐述:“正礼公与我都是朝廷所命之州镇,一心同为国家出力,皆是国之股肱。公镇扬土(扬州),我镇徐土(徐州),说起来还是邻居关系。所以,说直白一点,公扬土若有事,我徐土便不能太平
于是,在听到袁术、孙策之辈与公为难时,我便禁不住要插上一手。当然,我今日插手,并不是如外界所说那样,是为了得到扬州土地。我之所以在公没有任何正式的请求下便冒然发兵前来,只不过是为了救百姓于水火,还扬土一个安定。现今,孙策之流既然已经伏诛,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我不日就要回徐州去了,希望在我走之前,能和公商议好城池的交接问题,不知公有何想法?”
刘繇还以为自己听错了,他脑子里一愣,怀疑的看了刘备一眼。刘备说话态度很是中肯,没有骗自己的表情。刘繇这时确定,刘备说的是真话。
要是真话,那这鸿门宴就不能照原计划进行了。
他谦虚了几句,“终于”接受了刘备的提议。三天后,刘繇再到秣陵去,准备洽谈接收的事。
气氛终于和缓了。
刘备也终于在心里,会心一笑。
既然对方已经上当了,那好办,再接再厉,继续忽悠。
刘备接着提到了太史慈。
刘繇这时二话没说,立即叫人将他请来。对于刘繇来说,当初太史慈投靠他,别人劝他用太史慈做大将时,刘繇保持了高度昏乱的头脑。刘繇非但不用他,还说出了一句让人啼笑皆非的话:“我若用子义,许子将不当笑我邪?”
于是,并不是很受刘繇待见的太史慈,在刘繇手上干的活就特别简单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