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部分 (第4/4页)

自己动手生产,作为士兵努力做到自给自足确实不容易,关羽需要派出农业上的行家里手来督导这件事情,除此之外关羽还要投资发展一些水利工程,来促进农业生产。

这三件事情是他担当了丞相急需解决的事情,有了这样的目标和任务,接下来就是执行了,要不折不扣的加以解决,有句话讲到“路线方针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事在人为么!事情能不能去办能不能办好关键在人,再好的方针政策也得靠人来执行,换作这个时代是一个道理,关羽要办成这些事情就得有一群得力的干将,好在关羽一直就十分重视这个事情,这么多年来他一直不忘挖掘人才。考虑到未来要做的事情,他在西征的时候就破格提拔了一些人才,并且将他们充实到各个领导岗位,为未来办好这几件事情打下了坚实基础。所以对于未来关羽充满了信心。他再构建一个大的宏图,如果这些事情真的做好了。不但获得了丰厚的物质回报而且凝聚了人心,为未来争霸提供了坚强保障,这也是秦国之所以能够灭掉六国的内在原因,一个国家真正的强大不仅表现在武功方面更重要的是文治。这是一个国家强大发展的内生动力,关羽这个领导人绝对是个有着战略眼光的领袖,他深刻的洞察到了这一点,这也许就是他未来能够在众多诸侯中脱颖而出的原因所在。。。。。。。。。。。。。

关羽坚信这三把火要是点燃起来,他这个丞相可以说也是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不过与历史上其他丞相和改革者不同,关羽这个丞相乃是坐拥强大兵权的改革者。有了强大的兵权作为保证,这就为他改革增添了很多成功的因素,也让他的改革更加的得心应手,因为反对者对于坐拥强大兵权的关羽面前实在是无能为力。即便是反对也是无济于事,只能听之任之,面对改革却也是无可奈何,集兵权和相权于一身的关羽推动改革成功的几率几乎是百分之百,当然面对三件大事,关羽注定不能轻松,这无异于给自己加压,丝毫不能有任何懈怠,作为主子他的行动力直接影响改革的成败,这场改革能不能成功全在于关羽自己,只要他不辱使命加以推进这场改革就一定能够成功。

但是关羽怎么可能懈怠呢?一直以来他都不曾懈怠过,作为一个有些雄图大略眼光的人物,关羽经常是不遗余力的推动事业发展,他将长远目标与即期目标相结合适时的提出各种战略目标,按照既定的方针目标加以执行推进,关羽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功,人生在于规划,事业同样要进行规划,如果方向错了再多的努力也是白搭甚至有事倍功半,甚至是事与愿违,一直以来关羽都善于谋划未来,他将这个作为一个基础性的工作来做,当然这也是他这个重生的现代人的高明之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果然是个真理,没有目标的事业就如同大海上迷失的船舶永远靠不了岸,而关羽作为一个头领那就是舵手,如果他的目标没了方向不仅是整个事业还要葬送他手下的弟兄,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关羽不敢懈怠也不容懈怠,每当完成一件事情他都考虑到了下一步的工作,就这样亦步亦趋步步为营,逐渐走向强大。

不得不承认关羽对于未来的把控能力是如此的高超,这都是急于他对人生和事业的那份责任感和进取心,当然更源于自己的那份执着,姑且称这个为野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