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部分 (第3/5页)
二弟这个太子当得一定很辛苦吧!
那些官场老狐狸可没那么容易信服一个从没有执政经验的新太子的……
尽管以前很多时候,在他生病的时候,二弟总会任劳任怨帮助他处理政务,可是这些事二弟从来不让他对外宣扬,除了东宫的一些心腹之外,几乎没有人知道他家二弟的执政能力其实比他有过之而无不及……
李弘想来想去,还是感到十分担心,脸色也越发苍白。
小三娘一看李弘的脸色不对,忙拉住他的手开始切脉。
“阿兄,你…你别想太多……”小三娘一探李弘的脉象,就发现他有些思虑过重了,忙道:“静心、静心……吐纳……”
李弘住到山上之后,每天要做静心凝神的吐纳气功,几个月下来,效果十分显著。
小三娘此时一念叨,李弘忙照着做了……
大约过了一炷香时间,李弘的心绪逐渐平静了下来。
“阿兄啊,你可不能再倒下了,不然咱们可怎么办啊?!”小三娘意有所指的看了几个小萝卜头一眼——最小的妹妹可还在襁褓呢!
李弘大感惭愧,白皙的脸上不由一红,道:“是阿兄不对。”
二圣一倒,整个东都就群龙无首了。
远在长安的太子李贤只觉得肩上的担子越发重了。
原本,二圣留守洛阳,李贤在长安监国,朝堂上下的文武百官都有一种观望的意思,连李三郎等挂职东宫的相公们也刻意表现得不与他太过亲近……
但当东都的二圣同时不豫的消息传来,长安的朝堂上气氛开始变得有些微妙。
甚至有大臣在李贤下令编注前朝史书的时候上表,请太子亲自译注汉史。
这个时代,奉诏修史是每一个文官的最终梦想,甚至有不成文的规定表示,没有修编过史书的官员就没有资格入阁拜相。
而译注史书,那个更是令所有文人趋之若鹜的扬名捷径。
太子如果亲自译注史书,并获得成功,那说明了什么?
这是要制造舆论啊!
李贤觉得他阿娘有一句话说得很对:政府一定要控制住舆论。
舆论是什么?
舆论是民声,更是民心!
得民心者得天下。
所以,前一世的阿娘要组织北门学士智囊团,这一世的阿娘要办报纸,要办书局,这不仅仅是为了抵制世家门阀在民众中间和在朝堂上行成固有影响力,更是为了维护大唐帝国的君权……
但是,在二圣相继无力掌控朝政的时候,他这个做太子的忽然跳出来,大张旗鼓地为东宫市名,真的没问题吗?
李贤仔细的有看了一遍那份这则子,在上书人上官仪的名字上掐了一道印子……
上官仪……
想不到你还是跳出来了……
李贤面沉如水,丢开那份则子,又拿起了两天前他家阿兄从洛阳传给他的书信,认真读了起来。
数日之后,东都的天皇陛下下诏,表示他跟天后二人圣体违和,一应军国大事由太子贤全权处理。
与诏书同时传来的一个消息是:二圣加封钦天监灵台郎明崇俨为中散大夫,时常召见,圣宠甚隆。
李贤听了这个消息后,脸都僵冷得如冰块一般,颇有几分周国公的风采。
“太子,明崇俨不足为虑……”太子洗马刘讷言算是东宫几员重臣里最会看李贤脸色的,不像司议郎韦承庆那样就知道忠言直谏,常常把太子说到黑脸为止。
是个人都看得出来太子不喜欢那个明崇俨,可天皇天后偏偏十分宠信那人,连那人隐瞒自己身为明氏后人的事都没有加罪,还因此提了他的官位——自从有了科考制度,由皇帝亲自荐官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