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部分 (第4/5页)

立时,众人噤若寒蝉。

太史慈心怀大畅,有皇帝在手就是不一样。一声令下,谁都不敢有疑意。

直到此刻,太史慈才真正体会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快乐,尤其是当着天子心甘情愿地和你站在同一边的时候。

同时,太史慈也看出,对于斩杀王允一事已成定局,没有人会反对,毕竟这是汉献帝亲口下的命令,而且还对王允愤怒极了,现在就差一个适当的理由了。

汉献帝冷哼一声道:“你们可知,这王允暗中勾结袁绍和袁术的事情?我已命太史卿家出示草拟王允的几大罪状,以明天下民心!哼,单就是勾结袁绍袁术,迫害朝中大臣这几项罪名,这王允就百死难酬!”这些人面面相觑,这件事情他们多少有耳闻,而且至少袁绍追杀太史慈的事情他们就知道事王允透露的消息给袁绍和袁术.

不过他们却知道王允和两人的关系汉那么简单,现在皇帝已经知道这件事情了,那当然谁也救不了王允了.

因此,众人纷纷闭上了嘴巴.汉献帝又把王凌和王晨两人叫到前面来,向众人说明这两个王允的侄子已经弃暗投明,交代王允的罪行。

众人见到两人垂头丧气的模样,知道王允大势已去,更加没有了异议。

太史慈一摆手,王允被推搡到了前面,狗啃屎般倒在地上。

对面的众人无不怜悯地看着他,却无人出言相救。一名特种精英手起刀落,血光迸溅处,王允的人头落地。

()

可笑这位大汉司徒一世玩弄权术,终死于权术之下。

心情激荡的太史慈却没有注意到王允临死的时候口中喃喃低声细语,只用自己才可听得见的声音道:“太史慈,老夫生仇死报,看你还能得意多长时间!”

就在众人以为长安之战告一段落的时候,这场战争才刚刚开始。

第三部 一统 第二卷 第二章 混战(四)

王允一死,长安城的实力立刻处于群龙无首的局面,太史慈趁着机会借着汉献帝的名义收编了长安城的军队。只有军队在自己的手里,才谈得上真正控制长安。

虽然长安城的很多大臣诸多不满,但是却不敢声张,那并非迫于太史慈武力压力的问题,而是太史慈手中掌握着汉献帝,又或者说汉献帝现在完全站在太史慈一边的原因。这些大臣一直以来标榜的就是忠于大汉,更以放抗权臣,扶持皇帝为己任,原本他们以为汉献帝被太史慈劫持,杀王允也是受太史慈所迫,可是现在却是汉献帝主动要杀王允,那太史慈倒好像是汉献帝的心腹似的。

所以现在放的太史慈已经全无必要,一不小心还有可能给自己惹来杀身之祸。

若是说汉献帝是昏君呢?那似乎更说不通,这汉献帝一直在权臣的控制之中,杀王允只不过是汉献帝随心所欲下的第一个命令而已,而且证据充足,谁又能说汉献帝这么做是错误的呢?所以更谈不上“直谏”“死谏”了

故此唯有默默的接受太史慈的所作所为,至少在现阶段,谁反对太史慈就等于反对汉献帝。

因此,太史慈收编长安军队的工作极为顺利,在加上自己有郭淮、王凌、王晨这三个熟知长安军队不防的地头蛇,做起事情来哪还不顺风顺水、事半功倍?

史阿这大汉第一剑师自然是跟随汉献帝回宫。

看着郭淮领着王凌和王晨井井有条的安排一切,太史慈这才放下心来。

这期间,长安城的居民并没有因为王允身死皇帝回宫而有多大的情绪波动又或者兴奋异常,生在乱世,什么光怪陆离的事情他们都已经司空见惯了,他们已经学会了用眼睛观察。用怀疑的态度来对待眼前地一切。任何所谓的希望在他们地眼中都变得十分的可笑,故此长安城地气氛十分地冷淡。不过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