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部分 (第3/4页)

猜想于禁大军已经知道了自己和于扶罗之间的约定,说不定于禁大军的南下是为了和高顺大军在兖州夹击自己呢,所以连忙命令准备深入到兖州境内的两支大军掉转方向,奔赴豫州和司州的交界处,严阵以待,以防万一。

于禁大军面对这种情形根本不为所动,继续向南挺进,进入到河东郡,那目标当然是王匡。所有人都以为这是一场报复战,却不知道背后领军的人并非是于禁而是太史慈。

王匡自被于扶罗所伏击后,一路夺命而逃,来到河东郡后,凭借着自己在此地的声望还有众多世家大族的支持,所以实力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很快便召集到了不少的兵马,屯兵在闻喜和安邑,同时派出人手守卫在闻喜正北方的新绛和西北方向的皮氏,以及安邑东南方向的夏县,妄图凭借着山川与河流的地利条件准备死守。而张扬的残兵败将此时正奔着闻喜而来。

于禁大军随后开进了司州的河东郡。

第二部 天下 第六卷 第十章 破敌(一)

太史慈、许褚、于禁三人正站在军用沙盘前,谈笑风生。若是被外人看见的话一定会大为错愕。

要知道于禁大军只有三万人左右,但是王匡自身的兵力就有四万多人,再加上地方的豪强势力的族兵,总兵力不下八万人,于禁青州军虽然强悍,但是面对着一群志在死守的敌人,形势还是不容乐观。

青州自改制后军中分工极为明确,更实行了类似于后世军队各兵种协同作战的制度。

高顺大军乃是青州最早的精锐部队,实际上属于混合兵种,在青州军中装备最为精良,最善于闪电战术,尤其是手下的青州骑兵,兼有重骑兵和轻骑兵的特点。因为其强横无比的攻击性,所以手下的其它兵种,诸如斩马刀兵、重步兵、钩镰枪兵都相当于骑兵的附属而已。并且高顺接受太史慈的建议,在青州骑兵中采取了后代蒙古骑兵的战法,使得轻重骑兵的搭配日趋合理。

臧霸大军则擅长于游击战和山地战,手下士兵都有着极强的格斗能力,使之在某些有利的地形上发挥出不逊于骑兵的强大攻击力。

鲁肃大军则是一只高科技部队,这支军队最擅长的就是攻城,各种远程武器威力十足,但是因为一直在幽州按兵不动,所以鲁肃的军队的威力到现在还不为世人所知。但是若是以为这支军队的近战能力低下的话,那就大错特错,公孙瓒的大败而归就是最好的例子。

而于禁大军在兵种编制上和高顺大军相差无几,只不过因为于禁领军以稳重见长,所以更加擅长因地制宜的利用军队,但是有一点和高顺大军相同,那就是攻城非其所长,当然若是非要强攻城池的话也并无不可,因为两支大军中的强弩手还是很厉害的,而且骑兵的神臂弓也是攻城的利器。只是非到万不得已,于禁大军是绝对不会攻城的。前一段时间和张扬的杨丑大军作战,把对方困在城中,那也是极少数的情况,毕竟对方当时已经元气大伤,更被打寒了胆,无力突围。

但是现在这种情况则完全不同,闻喜、安邑和夏县这三个地方根本就是首尾相连,因为三地相距并不远,所以可以遥相呼应,于禁大军何来围城的资格?所以现在在军营中的轻松气氛就分外让人感到诧异了。

此时,于禁正在向太史慈介绍闻喜、安邑和夏县三地的情况,只听于禁侃侃而谈道:“主上,我们现在虽然在闻喜城外,但其实却是在面对三面之敌,闻喜、安邑、夏县三线的兵力加在一起总有五万之众,尤其是安邑,乃是河东郡的治所,城墙高大,守城器械完备,城中粮草极多,还有夏县之敌互为犄角,实在是固若金汤。以我们的兵力要去直接攻打安邑,肯定会伤亡巨大,未免得不偿失,所幸闻喜的兵力并不多,守城的人只在一万五千人左右。而这已经是闻喜的极限了。我们或可先对闻喜的敌人下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