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 (第2/5页)

一首。

“月亮出来亮晃晃……”这是《小河淌水》。“美丽的西双版纳,我的故乡……”这是他15岁时的处女作。“花衣裳,红头巾,讲一个故事给你听……”,这是一首新歌,中间一段傣族音乐作为间奏,勾勒出一位穿花衣裳、戴红头巾的傣族少女形象,LOLO(倮倮)的思绪完全沉浸在往事中。

在LOLO(倮倮)家作客,很轻松、很快乐,在又唱又弹的氛围中,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1995年11月

“第二天因为约了黄格选,又从西南跑到东北,在长城饭店采访黄格选。那时候也是安排得特别满。我觉得我每次采访以后都处在兴奋状态,因为我完成了我的工作,没有人逼着我干,是我自己安排的。而且面临年底了,春节肯定要回家的,所以我要利用这段时间赶紧多写。”

“这种没有约束的工作是你的梦想吗?”

“我只是在做好我能做的事情,不能想我做不到的事情。比如说写书,我是踏踏实实能做的,符合我的愿望,用我最擅长的写我喜欢的行业的人。”

“那时候还不断地想着要回家吗?”

“这是现实;我早晚要回家,而且春节也要回家过年。我想利用这段时间多写一些人物,我那时候写了30多个,我想写满50个就出本书。

“但是,我再也没有时间去写了。有时候机会来临的时候是没有任何迹象的。只有当你回过头去看的时候,发现机会永远在你身边守候。

“我老家的一个朋友符军阳的妹妹符熠红在北京,是阿甲的后代,阿甲是《红灯记》的作者。符军阳曾经跟我说过,有空找他妹妹沟通一下,看有没有机会?但我一直没去。

“12月中旬,那天写完稿,我想闲着也是闲着,我就去跟她聊天。她在民族饭店,一个台湾的宗教公司。她说她有一朋友叫朱奕,搞摄像的,说那儿可能要写稿的人,我帮你约一下,你去看看吧。我说行啊,反正怎么写都是写,就约了。现在才发现,其实那就是我的转折点,但我当时一点儿也没有感觉。

“我记得那应该是12月11日,她约了以后就说去见一见,冬天挺冷的。我们坐着黄面的,到了那家公司。那儿做的是香港卫视音乐台的节目,我当时对卫视中文台和卫视音乐台没有概念。因为Channel[V]是海外媒体,在中国内地不能制作节目,就在北京找一个公司合作,这个公司就帮他做,就像后来神州卫视做凤凰一样。那时候是一个叫华企多媒体制作的公司,老板是原农女士。

“为Channel[V]制作的节目叫《非常中国》,做了大概两个多月的时间,但是一直不太正常。内容有专题、专访、有Video、有新闻,还有现场Live,容量挺多的。里面最难的就是专题部分。制片秋小姐和摄像小贾说,你帮我们想想看有什么话题可以写。

睡在德国的第一天凌晨,我却醒着(23)

“朱奕是一个特别好的摄影,他是电影学院出来的,属于新闻电影制片厂的人。那天去了以后我看了看他们的节目,应该是周一,我就回去写。

“所以说人一定要有铺垫的。我到北京的基础是在无锡铺垫的,我在北京半年的铺垫为后面的工作打了很好的基础,让我了解了娱乐界、音乐圈,认识了人,熟悉了歌手。我回去就写了七个选题。”

“那时候采访的工具是什么?”

“都是手写。写了七个选题。”

“哪七个?”

“迎合还是引导?创作还是裁剪?歌星、影星大越轨;音像出版绿肥红瘦;从幕后到台前;乐坛前辈话乐坛;何谓‘民族化’等等,全部通过。”

【回放】

日记片断之四

95年11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