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第3/5页)

在期待着。

1995年6月于北京

十 祖母去世回家

“我在老家时有一个特别好的朋友叫邓华,一位很漂亮的女孩。我曾经跟她说过我的愿望,有机会我要到北京发展。但是她却先来了北京,因为她老公杨涛到北京工作了。我们在北京一块儿吃饭,她老公带了一个同事,是高晓松以前的女朋友。我说我要约高晓松采访,她就帮我约了。

“那是刚到北京的第一个月。我给高晓松打传呼,他回了。我记得那时候约到每一个嘉宾,我都会特别兴奋。”

“碰到过拒绝采访的事吗?”

“没有,我觉得那时候比现在单纯,那时候的艺人也比现在单纯。我坦然、真诚,只要见到我以后他们会更信任我。

“第一次跟高晓松约好晚上采访,他说他先去看球,工体比赛,应该是7月份。踢球完了以后他给我发传呼,那时我借了一个传呼机。他说他嗓子喊哑了,明天吧。第二天晚上他开车过来,我就坐在他的车里做了采访。当时采访的这些人后来都跟我有特别好的关系。”

“那时候中国的流行音乐刚开始?”

“1993年—1995年是一个发展期,中国的流行音乐厚积薄发。1993年是从广州开始的,代表人物有毛宁、杨钰莹、林依轮、高林生、朱哲琴、陈明等。1995年前后,北京有《同桌的你》、《中华民谣》等。《东方时空》做了一个每周一曲,推出了《祝你平安》、《大中国》、《阿莲》等。

“这些歌曲都是从《东方时空》出来的?”

“央视是一个推动。孙悦的《祝你平安》、高枫的《大中国》、戴军的《阿莲》、丁薇的《断翅的蝴蝶》、孙国庆的《梅》、马格的《女孩与四重奏》、宝罗的《诺言》等。”

“那时候MV在中国刚开始?”

“对。其实拍的很简单,但是每周播出。央视的平台大,一下子就火了。包括倮倮的《水缸里的月亮》,1995年,中国的流行音乐就崛起了,因为之前没有过。”

“给大家耳目一新的感觉?”

“视觉、听觉都有了一个冲击。”

“那时候港台的MV都很少看到?”

“那时候港台的MV也特别粗糙。中国的流行音乐和MV都在起步阶段。”

“可以说你到北京刚好赶上了这个浪潮?”

“正好我采访了这些人,后来年底开始做了《非常中国》的节目,把这些人一网打尽。”

“你觉得是偶然性吗?”

“我觉得是偶然性。因为我去北京没有任何预想,也许是天意。我在北京待了三个月,钱快花光了,工作没有着落,这时候我的祖母去世了。借着这个机会我想回去修整一下,再回来,继续写书。郭涌来送我。他说,希望我早点回来。”

【回放】

从《同桌的你》到《青铜时代》

——高晓松印象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睡在德国的第一天凌晨,我却醒着(4)

高晓松是一个外表粗犷潇洒、内心温柔细腻,性格特别随和但骨子里特别骄傲的人。他的生活有着传奇的色彩。

1988年,因为高分,高晓松被清华大学无线电专业录取。然而,在大学里他却组织了“青铜器乐队”,玩起了摇滚音乐。他先做鼓手,后做吉他手,并开始作曲。当时的他性格特别激愤,写的是“你走的时候唱着青春的歌谣”,唱的是“长发迎风对着天空狂啸”。

因为喜欢做自己想做的事,大三时高晓松便退了学,走上了一条流浪乐手的道路,去各地流浪、演出。

“青铜器乐队”随着人员的解散而成为历史。高晓松说,现在除了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