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頁 (第1/3页)

很多果核類藥物均在夏秋日採摘,這幾日倒是採收頗豐,採藥人送來生藥很多,她前幾日才幫著老所長將木瓜給炮製完。

小小的木瓜,江春以前覺著只消將它切片曬乾即可入藥,不料在這時代處理起來還頗費了兩分功夫:要先將採摘的木瓜洗乾淨泡入瓦缸內,冬夏用陰陽|水,這幾日屬春秋則是用溫水浸泡足一個時辰,撈出放蒸籠內,加火煮沸,水汽上蒸半個時辰,拿出後才能切片曬乾。

待學完了本草修治,還得學藥材辨驗,即現代的藥材鑑定學了。尤其是對道地藥材的鑑定,今後太醫局考試亦是要考校的,像甚遼北的山參、山西的黨參、寧夏的枸杞、河南的山藥、雲南的三七、廣東的陳皮、山東的阿膠這些都是常識了。

今日八月初八,是中秋前僅剩的兩集了,農人皆緊著將攢了好多日的藥材背來賣,換成錢了好採買過節貨物。故收藥的人手忙不過來,胡沁雪與徐紹都來了,只他們算熟手了,只需直接在前首辨驗藥材,江春則還未學到辨驗,只能在櫃檯後修治,若有需買成藥的她可以介紹一番。

她望著藥臼里的杏仁神遊起來,杏仁其實還分苦杏仁與甜杏仁兩種呢。

她歷來只知苦杏仁味苦,性溫,有小毒,入肺、大腸經,具止咳化痰、潤腸通便之功,主要用於治療咳嗽氣喘、腸燥便秘等疾病。而甜杏仁味甘,性平,與苦杏仁一般皆能潤肺止咳,只偏於滋潤,多用於肺虛久咳,而苦杏仁偏於苦瀉,多用於喘咳實證。

藥物功效是了如指掌的,只外形上卻是區分不開的,&ldo;識病不識藥&rdo;就是現代科班教育出身的中醫師的弊端了。當初大學課時安排除了些必修的思想政治、英語課之外,本就被大打折扣的專業課課時還得一分為二,一半中醫,一半西醫,真正能花在中醫上的時間不多,待畢業工作了這樣的窘境只會愈發明顯。

最簡單的例子,有女病人兩月未來月|經了,江春還未來得及給她號脈呢,病人就主動要求給她開黃|體|酮……她只能在心內默默吐槽一句:你是來看中醫還是西醫的啊?

邊想邊望著臼里的杏仁,憑肉|眼她自是區分不出苦甜的。不過……靈機一動,她四處望了一眼,見無人注意這邊,方悄悄用手捻起小小一撮碎末,放舌尖上嘗嘗,雖無甚明顯甜味,但絕對不苦,估計就是甜杏仁了罷。

因為杏仁內含有豐富的易揮髮油脂,為防止&ldo;走油&rdo;,所以雖然杏子是端午就開始成熟了,但高原地帶有&ldo;春燥&rdo;的氣候特點,倒是不利於杏仁的保存,故多選在雨水較多、空氣濕|潤的六七月份來去皮去殼。舂碎了還得裝進藥缸里加蓋保存,全年防潮、防蟲、防走油變色。

當然,不止杏仁炮製起來要費些功夫,就連簡單常用的酸棗仁亦是頗費周折的。後世常用酸棗仁治療失眠多夢、心悸不安等病證,但藥房裡買到的多是生棗仁,病人拿回家還得自己炒熟。亦有事先炒熟了的,不過也就是放鍋內干烘炒至焦黃香脆而已。

這時代的炒酸棗仁是個技術活,首先得用正宗豬心血作輔料,方可引藥入心。血不可多不可少,多了入藥有血腥味,少了則養心安神作用不佳,老所長說的最佳比例是每斤棗仁用二兩豬心血。先用血將棗仁浸泡潤透三個時辰,攪拌均勻後再放入鍋內烘焙炒干,待氣味焦香方可,盛出冷卻後還需用鐵箱保存。

與這般精緻仔細的處理比起來,後世的炮製工藝就差遠了,也不怪藥效是比不上古代了……江春不得不佩服。

古人不止用料精細、還做工細緻,根據不同的功效,對火候、烘炒時間要求也不同。像以前炒過的谷麥芽,教科書上只有&ldo;健胃消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