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 (第1/4页)
张瑜:命运又选择了我,又给了我一次机会。那时候台湾就有人来找到我,希望我到台湾去拍电视剧。其实我刚开始不想再演戏了,就想做制作人得了,可是由于有这样一个机会,又觉得很有意思。就当时的情况来看,我觉得自己什么地方都可以去,可是能去台湾的机会好像蛮少的,很有新鲜感,就接受了这个机会。
田歌:他们那儿的创作和内地一样吗?
张瑜:第一部戏接的是《李师师》,是他们8点档的戏,在黄金时段,而且是马上上档。今天拍的戏,不知道明天的剧本是什么。就是说当天的戏是从编剧手里刚传真过来的,有时候拿在手上都还是热的。就要当场背台词,当场开拍。而且《李师师》是一部古装戏,动不动就得念首诗,所以对我来说挺有难度的。一开始的时候,他们是给了7个剧本让我选,都是没有完成的。只有这个《李师师》写得最多,写完了18集,所以就选了这部戏。18集拍完以后,剧本出来得越来越慢,等于整个剧组就在等剧本。
田歌:你是不是不太适应那儿的创作环境?
张瑜:确实不太适应。你们想想压力有多大?这部戏拍完,我整整掉了十几斤。刚开始拍的时候还是胖乎乎的,拍到最后消瘦消瘦的。
除了《李师师》,张瑜在台湾还拍了《黄土地外的天空》、《纸婚》,包括在90年代红遍两岸三地的《包青天》。在台湾拍戏的经历,也成为她人生中一段有趣的尝试。
张瑜(9)
田歌:他们拍戏是不是一个工厂的感觉?
张瑜:对,像流水线一样的。还跳着场拍戏,往往我刚演完一场戏,才转过身来,好了,所有的服装、化妆就一窝蜂地上来了,拆头套的拆头套,换衣服的换衣服。
有时候,我就和他们说:“别别别!你们轻点儿,这是我真头发,那才是假头发!别把我头发拔完了!”
田歌:不过也看得出来,他们也是很敬业的。每个人都在努力地做好自己的工作。
张瑜:没办法,要不然到时候会“开天窗”,就是说第二天没有片子出来了。
田歌:那时候是不是想回国的心就开始蠢蠢欲动了?
张瑜:有一些。还有很多其他因素促成:国内有很多朋友带话过来,特别有一个民间电视台的台长和我说:“张瑜,你离开中国大银幕、小银幕也很多年了,很多观众很想念你!希望你能再为国内的观众演戏!”
我说:“好啊,只要有好剧本我一定回去!”
这个事情终于实现了,所以我就回来了。
田歌:说得特别简单,但是我觉得当时的内心应该是很丰富的。很多人认为你没有直接回到你熟悉的土地,而是绕道先去了台湾,就是因为你的内心有一些犹豫,有一些小疙瘩。是这样吗?
张瑜:有一些犹豫。我觉得这是一个命运的安排。台湾的这段经历使得我之后回到国内,就可以很快地重新适应国内的环境。因为从1985年离开再到回来,中间有一个很大的鸿沟,我们国家因为改革开放的推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我也很久没有演戏了,这段时间我非常需要补课。而在台湾的这一段时间,让我可以先缓冲一点,不会再出现在银幕上的时候,让大家觉得太过木讷。
田歌:去那儿练练兵。
1994年,阔别祖国近10年的张瑜终于回到了她生长的地方。
田歌:你的步伐好像跟改革开放贴得特别近。国门开了,你就出去了;祖国恢复经济建设了,你们又都回来了。
张瑜:我们是影视作品的创作者。创作要有源泉,我们生长在这块土地上,是这块土地酝酿了我们,只有回到祖国来,才能继续创作。这是很正常的一条路。
1995年,刚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