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9章 不详之路 (第1/2页)

景阳十二年六月,北方再逢大旱,山西、陕西、甘肃、河南多地河水断流、池塘干涸。到了七月旱情仍不见好转,眼看着秋粮就要颗粒无收。

好在朝廷早于几年前就在北方各省增设了粮仓,存粮可以应对短期所需。若是灾情持续时间比较长,还会执行赈灾新法,从南方各省调粮,由粮商北运以解燃眉之急。

皇帝更是下了圣旨,调陕西镇八万多边军沿黄河入海,由海运衙门派船护送入广东就粮。又严令榆林镇边军减少供给五成,把军粮腾出来转给陕西当地官府,由其分发给灾民,才勉强撑住了局面。

但陕西一下子少了近十万边军,防御立刻变得薄弱起来。如果蒙古左翼鄂尔多斯部趁机南侵,光靠榆林镇和宁夏镇的十多万边军显得有点捉襟见肘了。

面对此种局面,景阳皇帝再一次离开了京师紫禁城,只带了陆军前卫和几百御马监勇士奔赴陕西,打算凭借气场和威名镇抚边军士气,与对面的蒙古部落豪赌一场。

对于这个决定满朝文武当然是大部分反对的。不管景阳皇帝是否大权独揽,还破了很多祖宗成法,有些招人讨厌。但有他在位,好歹不用担心边患问题了。

而且这位皇帝除了有点跋扈之外,也确实很能挣钱且不独吞,这就让一批新崛起的官员比较拥护了,谁会愿意看着送财童子过快完蛋呢。

只可惜皇帝的跋扈此时又尽显了出来,在指定了袁可立、袁应泰、叶向高和王安四位监国之后,义无反顾的从德胜门出京城,直奔居庸关而去。

“陛下,臣以为南线比北线更稳妥,还望三思!”此次跟随皇帝出巡的是陆军前卫指挥使杜文焕和参谋长丁顺,李如樟奉命带领陆军大部坐镇京师。

做为伴君出行的主帅,杜文焕直到出发之时才获知了此行的大致路线,然后就开始不淡定了。从德胜门一直犹豫到快进入昌平镇,才鼓足勇气提了出来。

“怎么,你也觉得与英宗睿皇帝走同样的路线不吉利?”类似的话题洪涛这些天已经听王安、张然、叶向高等人说过无数次了,连袁可立也没完全支持。

从京城去陕西大体上有三条路可走,南二北一。最南边可以先从大沽口上船,入黄河换乘内河船,由纤夫拉着一路向西抵达西安。

这么走比较舒服,反正大部分时间都待在船上,中途只在三门峡附近下船走一段。缺点是绕路,时间长,且花费巨大。

进入黄河之后要由纤夫拉着船逆流而上,船只数量少还能承受,近六千军队需要小百艘内河大船才能装得下,纤夫至少也得几千。

中间一条路走起来比较费劲,要穿过太行山去太原,然后从平阳府渡过黄河抵达延安府。太行山虽然有号称有八陉的通道,可不管哪一条都是在山沟子里曲折前行,中途又没有比较大的市镇,很是艰苦。

北边的路径应该是最合适大军通行的,出德胜门向西北,过居庸关走延庆右卫,经保安州抵达宣府镇。

从宣府镇向西就进入了山西大同府,转向南到太原府,再向西从吴堡西渡黄河就是陕西绥德。由此往北可以通榆林,向南可以到延安府。

京城到宣府镇这段路基本就是后世川藏高速公路的北京段,沿途只有居庸关一段比较险要,却也通驿道,还不乏大中型城镇补给休息。

洪涛选择的恰好是这条路,按说是最稳妥的,为什么那么多朝臣包括杜文焕都要再三反对呢?

其实他们也不是反对,只是膈应。土木堡之变的明英宗朱祁镇就是沿着这条路御驾亲征的,结果过妫河刚出延庆就在土木堡遭遇了瓦剌也先的主力。

但在洪涛看来,这场影响了大明王朝之后走向的变故,并不是地理原因,而是人祸。土木堡之变很可能是大明朝廷内部文官集团和武将勾结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