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部分 (第2/4页)

附逆的标兵都带了,留在营中的,多半不知造反之事,自己愿意入营去说服他们投降。

严鸿大为赞赏,问他要不要带些兵马护卫?卫国梁道不需要,只要请钦差的关防来,签署一道公文,说明留在营中的标兵不知其情,无论沈羽的造反,还是刘才的乱政,概不问他们的罪即可。这有什么不行?严鸿当即叫叶正飞写了公文,请出钦差关防盖了,让卫国梁带着进营寨。

过不多时,听得营中鼓点声声,营门大开。标营全体列队而出,当先的正是卫国梁。还有那一班中下级军官,纷纷来到严鸿、海瑞身前,跪倒请罪,自请发落。严鸿、海瑞自然抚慰了一番,说他们坚守本职,更不曾附逆,有功无罪云云。

这头事情摆平,严鸿大赞卫国梁道:“卫将军,你今日身立两大功劳,待本钦差回朝之后,定当禀明万岁,重重升赏!”

卫国梁拱手道:“多谢钦差老大人厚爱,升赏之事,国梁不敢奢望。只是今番能稍报答海老大人当年的恩典,我心自安。”

原来这位卫把总本是浙江淳安人士,两三年前在县中见义勇为,打伤了调戏民女的一个富家公子。他一介武夫,如何斗的过那有钱有势的缙绅,被当时的县官用刑打个半死后,就判了个斩监侯。他自料是有死无活,不料海瑞未久接任知县,他处理旧案之时,发现此案案卷中供词模糊,事实不清。便开堂重审,之后查明事实,将其开释,还将那缙绅重重惩处了一番。

卫国梁虽然逃得一死,但心想海老大人终有离任之时,自家得罪缙绅,此番冤狱昭雪,仇怨却结的更大,在家乡难以长久立足。于是他离开家乡,流浪江湖,一路来到山东,投标营当兵。他本有一身武艺,更兼读过些书,没两年时间熬成了把总。这也是沈羽自己因为没人抬举而处处受排挤,当了坐营官后,用人唯才而不唯财,才有他发迹。

因此卫国梁心中,第一个感激海瑞,第二个感激沈羽。只是后来看沈羽的一些行事,隐隐觉得有些不妥。等到此次海瑞前来放赈,卫国梁对他的大恩时刻未忘,听闻沈羽聚众要进攻钦差衙门,沈羽情知不妙,于是抢先前去报信,并愿与海公同生共死,以报大德。其后见沈羽造反失败,身死授首,也只是暗自感叹。

严鸿听卫国梁说了这番话,不由心头暗想:海公为人处事,与我实际颇不投契。可是看他只一露面,就让标营的军官反戈一击,这道德二字,看来也并非全无用处。见卫国梁如此恩怨分明,又点头道:“你知恩报恩,更为朝廷立下大功,不知有何要求?”

卫国梁略一犹豫,低头道:“沈羽做下大逆之事,罪该万死,然而卑职欲求老大人开恩,准我葬他尸身,以报提拔之情。”

严鸿转脸问海瑞道:“海老兄,这事儿不犯法吧?”如今有个门神在边上,他有些拿不准的事儿不敢擅自答应,免得惹出麻烦。

海瑞点头道:“便是卫国梁不求情,这沈羽杀头之后,尸体也是要收敛的。若是其故人安葬,不违大明律。”

严鸿道:“卫将军听好了么?还不再谢海老大人的恩典。”他这话,却是把卫国梁安葬沈羽的事儿推到了海瑞头上。免得这位老兄现在嘴上说得好。以后又找什么麻烦。卫国梁对海瑞原本最是信服。自然是磕头谢恩不提。

等到诸事平息,检点损失,济南城中因为战乱与火灾蔓延等,也烧了几百户人家。除了卷入叛乱的灾民、兵士和白莲教徒死伤外,莫名其妙被波及的百姓不下千人,城外被雷占彪带人洗劫的庄子还不在其数。尽管街头巷尾时常看到一夜祸乱的惨景,然而本地百姓以及各地逃难灾民,居然丝毫不仇恨官府。反倒认定这位京师贵胄公子严鸿严大钦差,是大大的好人清官,若不是他,昨夜还不知道要闹出多大的祸害来呢,说不定大家都没命了!

这说来也不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