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 (第2/5页)
站出来。IMF无力监管美国这个全球经济霸主。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也认为,IMF所提倡的“去监管化”是金融危机的重要源头之一。
再次,国际经济金融组织对全球政策协调不够。联合国副秘书长沙祖康指出,将美元作为全球的主要储备货币以及发达国家掌控主要国际经济机构,是导致全球金融失衡的重要原因。布雷顿体系以后,经合组织等国际机构由发达国家掌控,发达国家出台的政策只寄望于本国政策调整,很多措施仅停留在挽救单个金融公司层面,缺乏全球通盘考虑,不能带来一个透明的全球机制,以协调政策制定和金融监管。正是这一监管缺失部分导致了金融危机。
2、确立六大原则措施(5)
为使国际经济金融组织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发挥重要作用,应对其进行改革。IMF与世界银行应从扩大监管范围、降低顺周期性、严格市场纪律、填补信息鸿沟、提供跨境跨功能性监管和加强系统流动性管理等领域,改革现有监管框架。
改革应大幅度增加发展中国家发言权。IFM和世界银行是建立在1944年经济秩序基础之上的,IMF建立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无数事实证明,IMF这套监管国际货币市场的制度和手段,根本不可能解决金融危机中存在的问题。由于IMF建立之初美国是最大的股东,享有的份额,而IMF的重大议题又必须有85%的同意票,这个制度的设计使IMF成为美国控制的“美国货币基金组织”。
在上个世纪末发生于拉丁美洲和亚洲地区的局部性金融危机中,IMF采取的态度基本上是隔岸观火,而在此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IMF基本上也是无所作为。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的壮大和在世界经济中份额的增大,目前应考虑扩大发展中国家在这两个机构中的投票权和代表性。
IMF等国际经济金融组织具有成员普遍性特点和专家优势,有能力承担全球金融监管的责任,但官僚化的行政方式和僵硬的权力结构使它不及金融稳定论坛这些较小却更灵活的组织。在未来改革中,应建立一个聚集高层决策者、具有合法性且有效的论坛,以应对系统性风险,使它的决策更准确反映当今全球经济发展现状。
改革应建立新的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导的资金援助机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对IMF现在提倡的扩大注资的提议持反对态度,建议建立发展中国家主导的新机制。他提出,中国更应该为新的援助机制或者区域性的货币共同基金提供资金,而不是把钱给IMF。全球应让分配救助资金的渠道更加多元化,避免给予IMF这个机构过大的权力。目前IMF自身在治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同时,IMF贷款一般都有附加条款要求实行紧缩性货币和财政政策,实际上很多国家在需要资金时并不情愿去找IMF。而我们需要所有国家都采取扩张性政策来应对全球需求不足,这样就有必要去创造新的援助贷款机制,建立新的国际货币贷款机构。
从G20伦敦峰会会议实现的成果来看,在长期困扰西方国家的IMF增资问题上实现了突破,使这个国际金融机构的实力得到了提高,从而有条件帮助一些受金融危机影响深重的国家渡过难关。从看得见的成果来说,IMF无疑是伦敦峰会最大的受益者,这也就意味着美国也从中得到了最大的利益。
同时,G20就IMF增资问题达成了协议,在5000亿美元增资额度中,中国承担了400亿美元,占比达到8%,这是一个相对合理的出资额,体现了中国的大国地位和与其他各国共克时艰的意愿。IMF和其他西方国家应当顺应时势,积极参与对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给发展中国家更多的参与权和话语权。只有建立起互相制衡、共同促进的机制,IMF才能在国际经济合作和应对国际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