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部分 (第2/5页)

下圣明!”众位大臣一起高呼道。

“接下来说说修建驰道之事,修建一条驰道的确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各位爱卿可曾想过,修建一条驰道能给帝国带来什么。举个简单的例子,修驰道就需要购买水泥,朝廷用钱购买了水泥,那水泥作坊就需要雇人来生产水泥,被雇佣的工人手里就有钱来购买粮食和衣服等物品,而粮食和衣服是不是需要人来生产?最后生产粮食和衣服的人也都得利了,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可见帝国修建一条驰道,帝国上下无数的人都得利了,而在这个循环中,帝国通过收取税收,最后有一部分钱又回到朝廷的手里。你们觉得朕说的是否正确?”朱由校解释道。

听到朱由校的话,众位大臣一脸懵逼,他们都觉得朱由校说的话好像很有道理的样子,但又总觉得哪里不对,可一下他们又说不上来。

“陛下,臣还是没太明白?按陛下说法,朝廷越是放肆地用钱,朝廷就会更有钱。可古往今来,亡于奢靡的王朝可不少。”毕自严疑惑地问道。

“这个度很关键,一定是用之有度,按目前的情况来说,国库收入多少,就该用多少,不要想着将钱放在国库里存起来,国库每存一两银子,就意味着帝国有一个人会一个月没有事做,这个人就会饿一个月的肚子。如果国库存的钱越多,那就意味着有更多的人在饿着肚子,帝国就会变得不安定。”朱由校解释道。

朱由校说的,就是后世著名的经济学理论——节约悖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适当的赤字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

“陛下,如果修建一条驰道需要花费一千万两银元,但朝廷通过税收可能只能收回一百万两,那这中间还有九百万两的缺口怎么办?这样的话,朝廷只会越来越穷。”孙承宗问道。

“吾师这个问题问得好,第一,可见帝国还有很大的征税空间,国富民强才是正在的强国,如果只是国富民穷或者是国穷民富,这都不是一个真正的强国,现在帝国就是国穷民富的典范,民间有钱,而朝廷却是很穷,虽然朝廷现在岁入两亿两银元,但是距离朕的预期还有很远。”朱由校说道。

“陛下,现在帝国的国库收入已经比以往翻了两倍了,而且还在增加,难道陛下还要提高税收?”侯恂苦笑道。

“侯尚书,你应该去民间看看,自从朕加税之后,民间的百姓是不是生活得更好?帝国按照朕设定方向前进,朕最少能保证帝国的百姓都能吃饱穿暖,这也是朕为之终生奋斗的目标。”朱由校说道。

第三百五十六章 经济危机

“第二,驰道修建完成之后能带来什么?这个问题朕建议大家最后到现场去看看。京津驰道修建完成之后,天津卫已经成了北方最繁华的城市之一,每天有无数的货物从天津卫上岸然后被运完京师,天津卫缴给帝国的税收每年都在增加,而京山驰道修通之后,从京师到山海关的运输成本降低了两三成。所以这九百万从哪里来?就是从这里来的。”朱由校继续解释道。

“按陛下所言这将是非常长的过程,可朝廷每年都是需要开销的。”毕自严说道。

“朕说了,你们应该多去民间走走才是,难道你们没有发现驰道修通之后,繁荣起来不止是驰道上城市,还有驰道边的乡村吗?”朱由校问道。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臣的确应该走出去看看了。”孙承宗说道。

“所有的人首先渴望的是吃饱穿暖,朕没有说错吧?”朱由校问道。

听到朱由校的话,众人都点点头。朱由校见状接着说道:“当一个人不再衣食担忧的时候,他才会考虑其他方面的需要,例如安全、身体健康、感情、家庭等等。这一点在饥荒的时候,表现得最明显,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圣人,普通人饿了的时候,他会吃掉一切能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