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第3/4页)
张果老和孔子两位老人家都给说得哑口无言。事情是这样的:有一天,张果老骑着毛驴经过此店铺,觉得很有意思,于是就拿出银子下赌注,与掌柜的比个高低。掌柜的问:“大仙,您整天骑着毛驴到处走,到底是往前走,还是往后走呢?”原来张果老平日总是倒骑在毛驴的身上,所以听到掌柜这样一问,竟瞠目结舌,答不上来,只好认输了。过了不多会儿孔夫子带了学生周游列国来到这里。看见这家能赌输赢的店铺,想到囊中羞涩,决定进去赢点银子做盘缠。掌柜的看见孔夫子来“抬杠”,就问:“‘四书’上有言道:‘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可是您说的话吗?”孔子说:“正是。”掌柜的又说:“那么您高堂健在,为什么您却四处周游,又没有一定的方向呢?这不是与您自己的信念相违背吗?”一句话把孔子问得无话可说,身上仅有的二两银子也输掉了。孔子垂头丧气地回到弟子身边。子路问清了缘由,抄起一把杀猪刀,来到抬杠铺,对掌柜的喊道:“我说你的头不过半斤重,如若不信割下来称称!”说着就跃上前去,准备动手。掌柜的一看大事不好,连忙赔着笑脸说:“我认输,我认输。”就这样子路把老师输掉的银子又赢了回来。
这个孔子“抬杠”的故事流传很广,“抬杠”一词理所当然也流传很广了。
什么是“名堂”
明堂是上古时候帝王会见诸侯、接见长者的地方。后世的帝王为了彰显自己的威风总是想造出一座明堂,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造出明堂的。
汉武帝在一次巡狩泰山的时候,发现了一处古代明堂的遗址,便想在这片遗址上造一座新明堂,以显示自己的威风。可是,文武百官从来没有见过明堂是什么,也就只好作罢。唐朝时,由于国势强大、经济繁荣,重建“明堂”的事又提了出来。武则天让大臣各自上书献策,谈谈明堂到底是什么样的。没过多久,有人写了《黄帝明堂经》三卷献给武则天,上绘有巍峨的正殿,四面清水环绕,中有响履木铺成的甬道通到岸上,非常繁华。武则天看后很高兴,准备照此动工。正直的大臣刘允沦怕修造明堂劳民伤财,对国家不利,就写了一篇《明堂赋》,讽喻武后,讥讽那人不知搞的什么“明堂经”,明堂经里也不知弄的什么“明堂”,纯属子虚乌有,胡说八道。武则天看了深为赞许,就没照着那所谓的“明堂经”去造“明堂”。不久,这事流传开来,人们将稀奇古怪、别出心裁的东西称作“搞什么名堂”。由于“明”和“名”的读音相同,而“名堂”又能表示“有名的明堂”这样的意思,所以“明堂”慢慢地写成了“名堂”。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名词杂谈(13)
而搞名堂也就成了故弄玄虚的代名词。
人们为何用“汗青”来指代史册?
人们都知道文天祥写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其中“汗青”一词代指史册。可是,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原来,在造纸术未被发明之前,古人著述都是刻写在简牍或书写在绢帛上。简是竹简,牍是木牍,只是因原料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名字罢了。汉代刘向的《别录》说:“杀青者,以火炙简令汗,取其青易书,复不蠹,谓之杀青,亦谓汗简。”“杀”,有除水之义;“汗简”或“汗青”是名词;“汗”是使动用法,即“使简(青)出汗”的意思。为什么要经历这种程序呢?这是因为简牍在用竹木加工成条状平面物之后,需经烘烤去水分,方可用于书写,是为真正的简牍。简牍加工完成之后,还要把简牍串起来成册。“册”字的本义,就是编结好的简牍。《说文》:“册,符命(就是诸侯受封的文件档案)也,诸侯进受于王也。像其札一长一短,中有二编之形。”册中间横线是串简牍的皮条。唐代僧人成玄英《庄子序》说:“古者杀青为简,以韦编之。”韦即皮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