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3/5页)

与儒学产生了正面冲突,双方就一系列命题展开了激烈辩论,幸亏景帝出面调停,才未引起大的社会动荡。

汉武帝即位后,这位从小就受到良好儒家教育的少年天子立即起用自己的老师、信奉儒学的卫绾为丞相,卫绾认为,各地征举来的贤良,讲论法家的商鞅、韩非和纵横家苏秦、张仪之学的很多,这样容易扰乱国政,建议统统不用。汉武帝批准了这个建议,这便是“罢黜百家”的开始。同时武帝还诏令天下举贤良对策。董仲舒在对策中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也被武帝采纳。但由于窦太后以及部分大臣的阻挠,儒术曾一度陷入低谷。

公元前135年5月,即汉武帝执政的第6年,窦太后病逝。弘扬儒学的主要障碍消失,儒学开始活跃起来。

公元前128年,武帝下诏:命令各地考察孝子廉吏。两年后,汉武帝任命布衣出身的儒生公孙弘为御史大夫。又过了两年,公孙弘被任命为丞相,登上了官僚的最高位。此举在文人书生中引起了强烈震撼。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公孙弘的成功无疑刺激着更多的人模仿他的飞黄腾达之路,那就是学习儒学。

与察举制度相关联,武帝在建立完善五经博士的基础上,制定了详细的太学制度。这样,独尊儒术又在教育制度中得到了保证。因为太学规定:博士官一定是要儒家的五经博士(五经即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典)才可以胜任,其他学派的学问不允许在太学中教授。

自汉武帝即开始的尊儒活动,至此赢得彻底胜利。儒术在中国封建政治中,一直居于官方地位,虽经道、佛冲击而未改变,影响中国文化长达二千多年,其根子可以追溯至汉武帝时代一系列独尊儒术的措施和活动。汉武帝的“文治”可见一斑。

5

“武功”卓越的汉武帝曾拥有东北的“朝鲜人参”和西北的“汗血宝马”。

汉武帝的“武功”主要表现在:三次主动出击匈奴、平越、平定南夷、复通西南夷、打通西域、出击朝鲜、征伐大宛。

公元前133年,即汉武帝执政的第八年,他听取大臣王恢的意见,设计攻打匈奴,但是计谋失败,汉匈断绝和亲,从此展开了激烈的对抗。此后,武帝接连不断地发动大规模反击匈奴的战争。在这场为争夺土地和荣誉的战争中,汉军将士奋勇拼杀,力克匈奴强敌,其中有三场关键性战役的胜利使汉军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在战争中涌现出来的卫青、霍去病、李广等将领的英勇事迹,至今广为传诵。这三次大战役分别发生在公元前127年、公元前121年和公元前119年,史称卫青、霍去病三击匈奴。

第一章:秦砖汉瓦(4)

汉武帝三击匈奴取得了完全的胜利。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边患尤其是北方边患为国家政权的头号难题,北宋、南宋、明朝均毁于来自北方的西夏、辽、金、蒙古和满清。历史上,汉民族主动出击北方边患的次数并不多见,多为被动防御,汉武帝*匈奴的胜利,为汉王朝的北部边境赢来了数百年的安定。

但大规模的战争不仅将文景时代的积蓄消耗一空,而且造成严重的财政危机,同时战争使大批青壮劳动力脱离社会生产或战死,都导致民怨沸腾,激化了社会矛盾。

汉武帝平越的事情发生在他即位的第6年,即公元前135年,闽越王郢发兵进攻南越国的边境城邑,南越王向武帝上书告急。武帝于是派兵从豫章郡、会稽郡出发,夹攻闽越,结果不战而胜。后来武帝又灭了两越,平定了西南夷。

公元前109年、公元前104年,即汉武帝执政的第32年和第37年,汉武帝先后派兵征讨朝鲜和大宛。

汉朝时期的东北边地包括现在的辽东、吉林西南至朝鲜北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