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 (第3/5页)

里,相传齐湣(mǐn)王走莒(jǔ)时,筑台于此。”

“闵王台,明望台……”我沉吟着,却一时也想不明白,“明望台村离这里多远?”

“还有十几里地。怎么了?”

“没事。”我问他,“齐湣王这个人,你了解么?”

“为了这事儿我没少翻书。”王富贵笑道,“齐湣王是齐国的亡国之君,一生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在战国七雄的合纵连横中,曾‘残燕灭宋,辟地千里;败魏割楚,威加诸侯,鲁卫尽已称臣,泗上无不恐惧,旦晚提一旅兼并周室,迁九鼎于临淄,正号天子,以令天下,谁敢违者’。他险些先于秦嬴政成为‘始皇帝’,但最终还是难逃国破家亡,被楚人所杀的命运。”

湣王执政,是田氏代齐后的最鼎盛的时期。战国时的齐国与春秋时的齐国并不是一回事。春秋齐国是“无饵钓鱼——愿者上钩”的姜子牙的后代,史称“姜齐”,以齐桓公称霸为巅;战国时的齐国则是田姓之国,通称“田齐”,其始祖是陈国公子陈完,即田仲子。

湣王继位后,承祖、父之威,当年就约韩、魏大举攻楚,在纰水与楚军隔岸相持六个多月,终于在垂沙打败楚军,迫使楚国屈服,送来太子做人质。打了骡子马也惊,秦国也紧接着乖乖地送来泾阳君。尽管如此,五年后湣王还是与韩、魏合纵攻秦,一直攻入函谷关,逼迫强秦割地求和。随后,三国乘胜伐燕,“覆三军,获二将”。公元前386年,湣王灭宋,一统天下就在眼前。然而,在公元前384年,燕上将乐毅统率秦、韩、赵、魏五国联手伐齐,兵分五路,势如破竹,半年内连下齐70多城,齐军望风披靡,燕军兵入临淄。《战国策·齐六》载:燕攻齐,取七十余城,唯莒、即墨不下……且说湣王奔莒后,以尽割淮北之地为条件,向楚国求救。楚王派大将淖(nào)齿率兵20万赴莒州,行前吩咐:“齐王急而求吾,卿往彼可相机而行,惟有利于楚,可以便宜行事。”淖齿至莒,为拉拢淖齿,湣王任命他为齐相国,以大权相托。但湣王忘了最根本的一点,绰齿先是楚将,尔后才是齐相,他首先代表的是楚国的利益,必以楚国利益为处事标准。果然,淖齿见齐大势已去,知救齐无功,便借齐湣王阅兵之际把他抓了起来,一杀了之。《史记·田敬仲世家》中只对此写了一句:楚使淖齿救齐,因相齐王。淖齿遂杀齐王而与燕共分齐之侵地卤器。相比而言,《汉书》“田单列传”中多写了几行:乐毅伐破齐,湣王出奔,已而保莒城,燕军闻齐王在莒,并力攻之,绰齿既杀湣王于莒。

“你说这家伙都这么倒霉了,被人从临淄赶到海边弹丸之地了,还劳民伤财地造什么台子?”王富贵在一边笑道,“也该他亡国。”

“是啊,你说他非得造的是什么台子?”我心里一动,觉得不知道抓住了点什么,却又不是很明确。

“你先看看这个。”王富贵朝我晃了晃他手里的东西,我这才发现他手里拿着一物。“黑陶鬲(gé)?”我惊讶地接过来,轻轻用手指敲了一下,不禁赞道,“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掂之飘忽若无,敲击铮铮有声。好东西!”我又爱不释手地翻转了几下,发现上面还有一些海蛎子残壳的痕迹,“哟,是件儿海货。”

海货在我们这行里,意思是从海里捞出来的器物,大多数是古时一些装了外销瓷器的货船在海里遇到风浪,或者触礁之后沉到海底,经过千百年,再被现代人考古捞出来的古玩。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上面会有一些海蛎子、珊瑚之类海洋生物生长的痕迹。这类物件统称为海捞瓷,或者海货。只是海货里明清的物件儿最多,因为那时期的远洋贸易很发达。

我手里这件黑陶却不属于那一类,应该是更为远古的墓葬、遗址之类的被海水倒灌侵袭后,被卷到海底去的随葬品。说起来,黑陶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