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 (第3/4页)

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我这种抠门儿是大错而特错了,比如说黄尔(并非实指)这人,就绝非如此。黄尔自云家境贫寒,来广州讨生路来了。他做过的行当很多也很杂,拉广告跑推销搞人寿保险能干过的事儿他好像都干过,但却没有挣下钱。我认识他时他还是一脸苦相,叹息着:唉,钱呀……转而对我说,你能借我买一个盒饭的钱吗?人到了这种地步还提什么借不借的呢,给你一个盒饭的钱不也是应该的嘛。可是第二天黄尔却亲自跑来了,给我送咋天买盒饭的五元钱,一时间把我搞得很不好意思,要知道从他住的那里到我这里坐车也要四块钱。几天后黄尔又来了,说,你看,我这人……最后提出借五十元钱,他要请一个广告客户。人这么有信义我还有什么说的呢,果然黄尔第二天又坐车近百里把那五十元钱送来了。黄尔和我也越来越熟了,所借的钱的数目也渐渐增多,但从来都没有超过两天的时间,便把钱全还给了我。我对朋友说,人在江湖混,穷也好,富也好,首先是一个信字,你看黄尔,这样一个讲信义的人有多少钱还不敢借给他吗。后来黄尔讲拉广告挣到了一笔钱,为了感激我多次对他的帮助还请我上高级酒楼喝了一顿。我对黄尔说,就像你这样讲信义的人,一定会成功的。有些人靠坑、蒙、捌、骗,可以一时得逞,但这些人没有发财的,为什么?人不长眼天还长眼。黄尔连连称诺。又一天,黄尔来了,对我说,他要做一笔大买卖,如此如此这般这般,最后提出向我借两万元钱,并以他刚买的一台小车做抵押,我说,像你这样讲信义的人,还需要这些吗?钱拿到手了,黄尔点头称谢,自此消隐于江湖。

你有什么想法

“面对手枪,你有什么想法?”

刚看完一篇报道,是写我们东北那疙瘩的小伙小董同志赤手在广州斗劫匪的事迹,当最后记者问他上面这个问题时,小伙挺实在,说能有咐想法,抓住歹徒呗。我想,记者这种提问可能是大多记者提问的一种共同方式:面对国家财产遇到损失,你有什么想法?面对大火,你有什么想法?面对敌人反扑,你有什么想法?面对大爆炸,你有什么想法?想法人人有,不过就是在那种关健时刻,却让人想不出来,想出来的也就一点点,实话。不过有时候,说了实话却也往往不被人理解。就说前二年吧,我的哥们儿彭坤在洞庭湖遇到了一次沉船事件,这兄弟一连气救出了四个人。事后有关单位组织奖励一批有功人员,彭坤也在被奖励之列。临发奖前,有关主要领导要接见有功人员,彭坤救人多,先被请到了那位领导面前。领导拍着彭坤的肩,道:“你是个共产主义好青年哪!”一句话说得彭坤脸红了。“你下水救人没有想到危险吗?”领导关心的问。“没有。”领导摇摇头。这倒是个欠缺,你若多想一会儿有多好啊。“你当时没想到哪个英雄吗?”“没有。”彭坤羞愧地用脚搓着地。“你为什么要救他们呢?”“我,我爱她们。”领导高兴了:“好!这一句有水平。爱人民!你是人民的好儿子。”“你救的4个人中有没有名人?有没有知识分子?老干部?”“没有,她们是4个17、8岁的姑娘。”领导同志又看了看被救人名单,真是如此,4个人的名字都是“萍、霞、香、花”之类。“你是专挑姑娘救还是碰巧?”“我是专挑姑娘救的。”领导愣住了。问:“为什么呢?”“当时满湖都是落水的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他们都在呼救。我谁也不认识。在这些人里,我最爱的是姑娘。”领导同志不说话了。在发奖时,彭坤的名字却被遗漏了。当然,时代发展到今天,这种事已经不多了,不过为了避免我哥们儿彭坤救了人还得不到奖的事儿发生,记者同志们哪,可别再那么问了。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雪地上的红灯笼

有六年没有回我的故乡东北过年了,今年又不准备回去了。不回去,年也是要过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