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頁 (第1/2页)

日德蘭海戰期間,有時相互敵對的艦隻會在高速行駛中迎頭相撞。為了避免這一現象發生,同時躲過魚雷的襲擊,並保持同敵交火的能力,最急需解決的問題是比較準確的偵察和及時的報告能力,以及比輕巡洋艦瞭望鏡看得更遠的設備。為此,英國皇家艦隊得出的結論是:發展能運載飛機的航空母艦。此觀點在美國海軍高層人士中引起了廣泛震動和激烈爭論。一些軍官認為飛機只能執行偵察和測報彈著點的任務,而具有遠見的軍官則預感到,航空母艦將在海上作戰中執行更為廣泛的任務。尼米茲所在的海軍學院院長威廉&iddot;西姆斯海軍少將儘管來自於戰列艦,卻是主張發展航空母艦的重要官員之一。早在快速航空母艦特遣部隊出現之前20年,他就在學院的圖上作業中把航空母艦的兵力計算在內。他認為,航空母艦艦載飛機的攻擊半徑遠遠超過戰列艦的炮火射程。在海戰中兩隻相隔數千里,彼此看不到對方的軍艦,只能用航空母艦上的飛機去進行攻擊和反攻擊,而戰列艦的防空和防水下襲擊的問題卻很複雜,而且難以解決。因此,他斷定:戰列艦已經過時,戰列艦的傳統任務將被航空母艦所取代。未來戰爭中,配備有航空母艦的艦隊將以自己的飛機轟炸和飛機投放魚雷的方式將敵艦一掃而光。

1921年6月21日,空軍准將比利&iddot;米切爾率7架雙引擎轟炸機編隊進行轟炸戰艦的試驗。轟炸目標是日德蘭海戰中的倖存者,德國老式無畏戰艦&ldo;奧斯特弗里斯蘭德&rdo;號。這個2.25萬噸的龐然大物被拖到維吉尼亞角的海面上。試驗時,每架轟炸機都攜帶大批特製的z000磅炸彈,第一枚炸彈在艦旁爆炸,接著是5枚炸彈連續爆炸,有的直接命中,有的貼近艦身爆炸,無畏式戰艦先是艦首翹起,然後緩緩地傾覆沉沒。據說,幾個海軍軍官目睹此悲壯場面,不禁熱淚盈眶。

儘管一些官員認為試驗缺乏現實性,因為目標艦位置固定,又無防空能力、但人們不得不面對一個事實,郎航空母艦連同它的艦載飛機不僅是進行偵察的優越工具,而且是進攻戰中的攻堅武器。

1921年8月10日,美國建立了內戰以來第一個航空局。航空局把根據華盛頓條約準備報廢的3.3萬噸的戰鬥巡洋艦&ldo;列克星敦&rdo;號和&ldo;薩拉托加&rdo;號改裝成航空母艦,並於1927年編入現役。

尼米茲繼續進行環形編隊試驗,並多次呼籲將&ldo;蘭利&rdo;號航空母艦劃歸戰列艦艦隊,以充分發揮其作用。他認為,為了防止潛艇和飛機的襲擊,水面艦艇和航空母艦需要密切配合,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相互保護的作用。

尼米茲的建議書經羅比森簽發後送到海軍部。但航空局拒絕了這一要求,理由是飛機起飛和著陸的技術問題尚未徹底解決。這確實是當時存在的難題。在1924年,飛行員和航空母艦仍靠信鴿進行通訊聯絡。但尼米茲始終不屈不撓地堅持自己的觀點,加之羅比森將軍對此施加了壓力,&ldo;蘭利&rdo;號終在1924年11月劃歸戰列艦艦隊。

1930年,福雷斯特&iddot;p&iddot;謝爾曼少校主張以航空母艦為中心,編成環形的特混艦隊隊形。但那時的航空母艦始終沒有配備固定的巡洋艦和驅逐艦掩護部隊。直到1941年12月日本空襲珍珠港之後,航空母艦才正式成為美國太平洋艦隊的主要艦隻,而新型的快速戰列艦則降格為航空母艦的護衛艦。二戰期間,幾乎所有參戰國的海軍都採用了美國式的環形編隊。這種編隊,至今仍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海軍所沿用。

從美國的海軍發展史來看,尼米茲倡導和推廣的這項戰術上的革新,如同17世紀英國奧利弗&iddot;克倫威爾的將軍們在英國帆船隊中推行縱隊編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