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第2/5页)

脚幞头”,是文官所戴;有一种是两脚在脑后交叉的,叫“交脚幞头”,是武官所戴。到后来就发展成了我们在舞台上看到的“纱冠”。由于戴帽子比扎头巾方便,于是,巾就慢慢被淘汰,而逐渐发展成为现在的帽子。

“大夫”一词是怎么得来的?

大夫,是我们对医生的一种称呼。但是在中国古代,大夫一词并不是代指医生,而是一种官职。这在春秋战国时期很是盛行,而且大夫内部还有一定的阶层划分,具体分为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到了秦汉又有所谓的谏议大夫,唐代有御史大夫,但和医生这个职业并没有任何关联。

名词杂谈(3)

宋朝时期,我国在医学管理和医务制度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开始设置大夫以下专门管理医学的官阶。在制定出来的官职系统中,医官中最高级是大夫,大夫分几级,如和安大夫、成和大夫、成安大夫、成全大夫、保安大夫等;其次为郎,又称郎中;以下便是医效、祗候等。因为大夫是医官最崇高的职位,所以后世的人就把大夫作为对医生的尊称。又因为医官中也有郎中一职,因而也有人把医生称为郎中。

不过,根据古人的习惯,大夫和郎中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也是不一样的。大夫是人们对设馆治病医生的称呼,而在草药店或上街高喊包医疑难杂症的医生则被人们称为郎中。所以,今天人们称呼医院的医生为“大夫”,而非“郎中”。

“卫生”一词的来历

在现代社会中,“卫生”一词指为增进人体健康预防疾病,改善和创造合乎生理要求的生产环境、生活条件所采取的个人和社会的卫生措施。据医学史研究,人们发现“卫生”这个医学名词其实就从古代医书中常出现的“养生”一词上面逐渐演化而来的。

“卫生”这个词最早出现于《灵枢》中。隋代杨上善编注的《黄帝内经》(该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基础理论著作)将《灵枢》、《素问》合纂为一书。而《灵枢》的成书年代是在战国时期,其流传则在战国以前。这一点被目前医学界所公认。所以,“卫生”这个词可能是在战国时期有的,当然也不排除后人的添加之嫌。

另一种说法认为“卫生”一词应该源于《庄子?庚桑楚》:“南荣趎曰:‘趎愿闻卫生之经而已矣’。”

还有一说认为“卫生”一词来自希腊神话。希腊语中“卫生”一词是指神话中的“健康女神”。西欧学者用此词表示“卫生”或“卫生学”。

“店小二”的称呼是怎么来的呢?

在古代,“店小二”是对饭店里或者茶馆里的服务员的统一称呼。为什么有这样的称呼呢?这是因为自宋元以来直至民国初年,老百姓是没有名字的。有名字的人要么是上学的,要么是当官的。不上学也不为官就不会认识多少字,名字也不会很正式。于是一般老百姓就经常用行辈或者父母年龄合算一个数目符号作为称呼。比方说明代常遇春的曾祖叫“四三”,祖父叫“重五”,父亲叫“六六”。明太祖朱元璋的父亲,叫“五四”,二哥叫“重六”,三哥叫“重七”,他本人叫“重八”。

古代类似饭店的服务行业中,店主的地位总是别的人不可比拟的,理所当然是这所小店中的老大,店中的服务员是店主雇用而来的,只能是老二,故而称为“店小二”。

当然,现代社会中提倡使用文明用语,“店小二”的称呼就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线。

“秘书”的来历

“秘书”在现代社会中是指那些为高级人员服务的私人“佣人”。但是一开始这个词并不是现代社会中的意思,而是另有所指。

“秘书”在古代是指皇家秘密的藏书。东汉恒帝时开始设秘书监这个官职,其实是相当于国家的图书馆馆长,年俸六百石。管理“秘书”的长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