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2/5页)
“卫服”、“要服”依次类推。这其实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规划,事实上本来没有划分得这么清楚,朝见自然也就不可能按照这样的规定。所以《礼记?王制》中又说:“诸侯之于天子,五年一朝。”
第二篇 民间风俗(2)
除了这种有规律的朝见外,还有一些特殊的会见,延及到会见等意思。宾礼在后代为何变成了皇帝和外国使节之间的礼节就可以理解了。
古代跪拜礼中的九拜
稽首——拜礼中最重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至地停留一段时间;
顿首——次重者,行礼时头触地即起;
空首——两手拱地,引头至手不着地;
振动——哀恸之拜,两手相击而拜;
吉拜——拜而后稽首;
凶拜——稽首而后拜;
奇拜——先屈一膝而后空首拜,汉代称雅拜;
褒拜——答拜,也称“报拜”;
肃拜——直立推手,用于军人。
古代女子的成年礼是什么?
各民族女子的成年礼是各有不同的,如古代汉族女子的成年礼是笄礼。
笄礼是古代嘉礼的一种,为汉族女子的成年礼,俗称“上头”、“上头礼”。笄,即簪子。自周代起,规定贵族女子在订婚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受笄即在行笄礼时改变幼年的发式,将头发绾成一个髻,然后用一块黑布将发髻包住,随即以簪插定发髻。时间主要是设在女子的生日或者对其有很大意义的日子里。主笄礼者为女性家长,由约请的女宾为少女的加笄,表示女子成年可以结婚。贵族女子受笄后,一般要在公宫或宗室接受成人教育,授以“妇德、妇容、妇功、妇言”等内容,作为媳妇必须具备的待人接物及侍奉舅姑的品德礼貌与女红劳作等技巧本领。后世改为由少女之母申以戒辞,教之以礼,称为“教茶”。女子年十五岁,则称为“及笄”。
对于笄礼,古之文献有相当多的记载。如《仪礼?士婚礼》记载:“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古代男子什么时候算是成年
古代男子,年至二十,便要在宗庙中行加冠的礼数。冠礼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为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分别代表拥有治人、为国效力、参加祭祀的权利。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赐上一个与其才貌德行相当的“字”。
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的,等他们长到一定的年龄,要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的仪式。男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在《说文》里记载:“冠,弁冕之总名也。谓之成人。”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冠岁,意思就是男子二十岁了,说明他刚刚到了成人年龄,二十岁也称“弱冠之年”。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是怎么回事?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意思就是,即使是聪明能干的妇女,没米也做不出饭来。比喻做事缺少必要条件,很难做成。
最先出现此意的是宋代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记载:“晏景初尚书,请僧住院,僧辞以穷陋不可为。景初曰:‘高才固易耳。’僧曰:‘巧妇安能做无面汤饼乎?’”后来,宋代庄季裕在《鸡肋编》卷中提道:“谚有‘巧媳妇做不得没面馎饦’与‘远井不救近渴’之语。陈无己用以为诗云:‘巧手莫为无面饼,谁能救渴需远井。’遂不知为俗语。”此谚形式历元、明、清而未定。《古今小说?吴保安弃家赎友》:“张氏劝止之曰:‘常言“巧媳妇煮不得没米粥”,你如今力不从心,只索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