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2/5页)

无法放下自己手中已经拥有的“东西”所酿成的:有些人不能放下金钱,有些人不能放下名利,有些人不能放下爱情,有些人则是不能放下不应有的执著。心理学家提醒我们,做好了“放下”的学问,才能收获到人生的快乐!

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要面对各种成功与失败。对待成功,很少有人宠辱不惊、淡然受之;对待失败,也很少有人能否潇洒一笑,拿得起放得下。

这时,如何正确地调适自己的心态,是一个人生存本领的体现。以前,我们接受的教育是,无论是对工作、学习还是生活,我们都应当采取百折不挠、始终如一的态度,这是通向成功的一把金钥匙。但是,这样的态度并不意味着凡事必须勉力为之,苛求结果。生命中,过程远比结果重要。

人生中,很多事情应该懂得放下。如果太执著,作茧自缚的就会是自己,就像这个故事中的蜘蛛猴一样——这是一种个头很小,大约十几厘米高,生活在亚马逊密林中最高的树上的蜘蛛猴,多年来人们一直想捕捉蜘蛛猴,有一位土著人想出了一个最简单的办法。

他在小玻璃瓶里装一粒花生,放到树下。当人离开后,蜘蛛猴就会从树上爬下,把手伸进瓶里抓住花生。 握住花生的拳太大,手拔不出瓶口,于是蜘蛛猴就成了猎物。把它带回家后,蜘蛛猴仍然攥着瓶里的花生不放手,它就是不肯丢下那一粒花生。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只有懂得放下,才能掌握命运和自我。人一生要走的路途是漫长的,学会“放下”,正是掌握丢弃不必要东西的技巧。毕竟,我们要给自己的思想经验腾出更大的空间去应对未来的生活挑战。

一般来说,压力并不一定和职位、财富成正比,比较容易感受到压力的,往往是不懂得说不,拿得起 、放不下和事事要求完美的人。心理学家称,要求完美的人,大事、小事都要求自己要做好,到最后就容易演变成不分轻重缓急,然后时间就不够,有压力的情况下,事情反而做不好,这样就会怀疑自己,会想要做得更好,但恶性循环的结果是反而做得更糟糕,最终会产生对自己十分失望的情绪,沮丧和忧郁的情绪就会趁机冒出头。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人的心灵,如果记挂太多,也会变得灰色和迷茫。我们每天都要经历很多事情,开心的、不开心的,都在心里安家落户。心里的事情一多,就会变得杂乱无章,然后心也跟着乱起来。有些痛苦的情绪和不愉快的记忆,如果充斥在心里,就会使人委靡不振。所以,扫地除尘,放下该放的事,能够使黯然的心变得亮堂;把事情理清楚,才能告别烦乱;把一些无谓的痛苦扔掉,快乐就有了更多、更大的空间。

对于一种刚柔相济的弹性人生来说,放下是为了更好地进取,当你放下自我,舍弃拥有,你会获得从头再来的充实、品味收获的喜悦、拥有创业的荣耀……你得到的将是对生命真谛的理解和跨越,当然,所有这一切,只有在放下的同时付出加倍的努力,才可以成为现实。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138个年轻人共做一件事情,让一半人把自己的事做完,另一半人中途停止。几小时后,那一半中途停止的人对没完成的事情耿耿于怀。

这说明,当想做的事情没有完成时,人们便会对这件事情长期地放不下心。严重点说,如果人的这种担心得不到很好的调适,便有可能走向一种极端,会过分地产生一种强烈的欲望而不顾客观的条件和自身的能力一味地硬干下去,以致自己走入死胡同,生命变得又累又枯燥,生活也会变得十分乏味。

一个做事伸缩有度、游刃有余的人,才会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把生活打扮得五彩缤纷;而一个不顾客观条件、拘泥于“非把事情干完不可”的人,会活得很紧张、很狭窄、很累。不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