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部分 (第2/5页)
抵达金泉就立刻派人分散布置炮兵阵地,要求是务必加强伪装和撤退、机动部署的条件,以实现打了就跑的构想,避免被敌军的空军消灭。
因为是一场临时可能爆发的新战役,双方都不知道对手是谁,只是不管对手是谁,此番彼此所能作的就是竭尽一切努力保证最终胜利归属自己。
一场将永载战争史的金道岭战役即将到来了。
所谓金道岭是因为两座山岭之间的一条不足百米宽的山沟小路而闻名,这条山沟里的河流是朝鲜南江的上游,古时盛产黄金,北侧最高的山峰被称作金道岭,海拔748米。
在金道岭的北侧和东侧还有303、314、332三个较为重要的关联阵地,西侧是同样很重要的307高地。
薛岳连续做了多次调整,将突前的303、314高地作为最重要的前沿防线布置防御工事,组成环形防线保卫金道岭,如果双方争夺的太激烈,被迫退守金道岭,薛岳的计划就是使用小规模的轻型坦克营突防,切断日军的后勤,将332高地再作为反攻的拉锯点,和日军反复争夺,拖延时间,直到卫立煌部能够支援他的兵力达到更多的水平。
薛岳的判断还是很清晰的,日军对金道岭是势在必得,上来的进攻必然很猛烈,但是日军后续可以陆续支援过来的兵力很有限,特别是随着第一集团军摆脱困局重新返工,以及第四集团军的进攻深入,日军更不可能无限制的分兵支援,也不可能长久的支援下去。
换而言之,只要他坚守住半个月左右,日军的攻势就会自动瓦解,从进攻转入防守,所以,对他最有利的战术就是消耗战和拖延战,而非歼灭战,反击战,只要他能拖住日军攻势半个月,日军就会处于不胜而败的困难局面,届时才是他挥师反攻的最佳时机。(未完待续。)
第308章 金道岭的反击战
在中日东南战役和琉球战役如火如荼之际,德国终于联合波兰向苏联发起了军事侵略战争,也许用“united offensive”这个词并不正确,但同样不可否认波兰自己确实想要这么做,他们只是无奈的将所有军事指挥权都交给了纳粹德国,或者说是完全附庸于第三帝国。
苏联的悲剧就在于此前的大清洗之中损失了太多的军事精锐将官,特别是那些忠于国家和民族的中基层军官,而且同时面临着双线作战的可能,在中苏边境,中华帝国中央国防军保持着超过30个精锐师的兵力,且绝大多数都是机械化师,加之中苏一直未能达成真正有效的和平互补侵犯协约,这让苏联不得不在哈萨克地区保持同样的驻军规模。
在这样的情况下,苏联红军想要在西线抵挡德波联军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从5月4日的苏德战争正式爆发到5月23日,德军的闪电战大功告捷,其精锐的第六集团军一路突破苏联红军的防线,占领了白俄罗斯地区,而波兰军也一路攻占了大半个乌克兰,极限逼近基辅。
中德联合研制的4式坦克在战争中大显神威,一时之间已是震惊了整个世界,但它的原型坦克mbt30坦克,以及它的后续型号mbt33坦克在朝鲜战场就不是那么光彩照人了。
整体来说,在第三次中日战争之中,中国并没有展现出真正的军事实力,因为中国正规的国防军只有74个陆军师,却要顾及整个亚洲的防御,其中仅在中东地区和盟国驻防的部队就有3个装甲师及1个常规机械化的步兵师,在柬埔寨和泰国,在东非和南太平洋。帝国海陆空三军也都驻有部队。
当然,整个中华帝国的战争动员、军事储备和军工业生产实力都不是日本可以企及的,到了1940年的5月。帝国中央国防军陆军编制已经扩大到172个师和53个整编旅,全军装甲车、坦克、装甲运输车、两栖坦克、两栖装甲车及自行火炮总数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