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部分 (第3/5页)
,连我祖父也说,若没有高相当年举荐,他也不可能得高位,圣上要稳定朝纲,安抚天下郡县州官,当然需要把高相请出来。”
杨元庆对高熲的评价并不为过,历史上称高颎为六贤相之一,周之兴也得太公,齐之霸也得管仲,魏之富也得李悝,秦之强也得商鞅,后周有苏绰,隋氏有高颎,得此六贤者,上以成王业,兴霸图,次以富国强兵,立事可法。
杨广杀高熲是他平生所犯下的最大一桩错误,以至于天下喊冤,尽失士人之心,高熲之死,俨如隋之鼎国栋梁轰然倒塌。
高熲摇摇头,叹息一声道:“虽méng圣上重新启用,但才出仕两年,我便把圣上得罪了。”
“怎么会呢?”杨元庆惊讶地问。
高熲叹口气道:“圣上喜欢音乐文学,便下旨将从前的周、齐、陈、梁的乐家子弟都迁入京城,编为乐户,专mén从事散乐器乐,以增加京城的繁华,我就劝谏圣上,大隋建朝已二十几年,从前的音乐早已废弃,这些乐人子弟都已各自有营生,现在一纸诏书,忽地命他们重拾旧业,又有几人能怀真本事,不过滥竽充数罢了,耗费国力、扰luàn民生不说,还不伦不类,遗笑后人,结果圣上极为不悦,狠狠训斥了我一顿,说我再敢妄言,就定我重罪。”
杨元庆知道高熲是治国大匠,隋王朝的繁盛,一半都可以说是他的功劳,但高颎在权力斗争方面却并不擅长,如果他擅长,杨勇也不会那样惨败,高颎显然没有发现自己的危险,他没有看透杨广召他重新入仕的真正目的。
但有些话杨元庆不能明说,他只能含蓄地提醒高颎,“高相既已年迈,不如告老还乡,颐养天年,不要再留在朝中了。”
高颎是个极聪明之人,他一下听出杨元庆话中有话,便连忙问道:“你听到什么消息了吗?”
杨元庆见周围无人,便低声道:“自古伴君如伴虎,虎有噬人心,三年方下手,我只劝高相一件事,如果长宁王有难,高相要立刻辞职,否则高相之命难保。”
长宁王就是前太子杨勇的长子杨俨,当年杨广杀了兄长杨勇和三个儿子,却留下了其他八个儿子,现在都已经渐渐长大,杨元庆估计杨广隐忍了近三年,皇位已坐稳,动手的时机就快到了,同时所有的太子旧人都会被诛杀,杨元庆对高熲颇为敬重,他不忍高熲也遭此不幸。
杨广手下人才济济,何需一个高熲,把他召进京为官,无非就是不想放过他,伺机除之。
高熲捋须沉yin道:“我看圣上也是雄才大略之人,虽然刚愎自用,不听谏言,但也不至于如此狠毒吧!”
杨元庆也不想多说什么了,到时候高熲自然会明白,他便拱拱手笑道:“先不说此事,我要去祭扫祖父,高相一同去吗?”
高熲点点头,“我正是去拜祭你祖父,时辰已不早,我们走吧!”
众人纷纷收拾东西,翻身上马,陪同着高颎的马车,一同向杨素之墓而去。
。。。。。。。
杨元庆将三炷香供奉在祖父墓前,他跪倒在地,眼含热泪,向祖父之墓重重磕了三个头,哀思难抑,祖父临终时他未能守在身边,成了他终身之遗憾。
。。。。。。。
第二十章 公主夜宴(上)【六月还债第三章】
夜里,一辆马车缓缓停在了王府门前,从马车里走出一名三十余岁的官员,此人面白长须,文质彬彬,此人名叫柳玄茂,是隋文帝时相国柳述之子,出身河东郡解良名门,他母亲便是杨广之妹兰陵公主。
柳玄茂少年时在王氏家学读书,后来师从大儒王通,才学卓著,曾出任河东郡长史,因隋末之乱而隐居在家,因得到王绪的大力推荐,而重新出仕,官任大理寺卿。
柳玄茂神情严峻,今天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