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 (第2/5页)
百姓均可安居乐业;吾欲为世间留下一种完美的思想和体制,使之可以万世传承而不朽!”
陆风此言一出,众人久久无语,田丰和沮授二人也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半晌,田丰说道:“子城大志,吾不如也,然子城所想,恐难实现啊。”
“是呀,”陆风不无感慨的说,“然事在人为,付出终究会有所回报的,世间盗贼虽多,但捕一个就少一个;人间豪杰虽少,但只要有一人就足以振奋百姓之心。夸父敢追日,精卫思填海,愚公能移山。世间之事,并非难成,而在是否敢为耳。故子城愿为天下先,虽千万难,吾往矣!不问前程如何,但求今生无悔!”
“好!壮哉!子城之言也。”陆风话音未落,田丰便高声赞道。
田丰说完,沮授也开口说道:“想不到子城心中竟有如此志向,授不如也。”
“二位先生过谦了,风虽有此志,但毕竟一人计短呀,所以,需要二位先生相助,还望二位先生能不吝赐教。”
虽然陆风说得很诚恳,但田丰还是没有直接表态,而是说道:“如果子城没有急事,在寒舍小住几日如何?我等还可与子城促膝长谈。”
见田丰这么一说,陆风也只得答应了。
于是,陆风一行人便住进了田府,田府很大,田丰另给陆风等人准备了一套院落。
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天里,田丰、沮授、陆风,再加上崔言,几人在一起畅谈古今,指点江山,可以想象,几个胸怀大志又愤世疾俗的人到了一起会怎么样,再加上他们聪明的智商,基本上天底下能想到的事都让他们想到了。要不是崔言的催促,陆风还会在田府多住几天的。
几天以后,陆风便辞别了田丰,踏上了去往洛阳的大路。
临别时,田丰说:“子城此去,万事小心。我等在这里静侯佳音了。”
沮授也点头说:“子城大可放心而去,我等会为子城造势,希望能有更多的河北名士去并州。”
陆风一行人走后,田丰便问沮授:“此人如何?”
“天子气概。”
田丰大惊,“果真如此?”
“授夜观天象,见天下不久会大乱,到那时,必会豪杰四出,英雄并起,汉室江山不久矣。然北方却有一大星横空出世,光芒四射,紫云环绕,气势恢弘,由幽州入冀州,并渐有南移之意,以分野度之,当应陆子城。今见此人才学见识,可是平庸之人?可是久居人下之人?且此人正结识天下豪杰以为羽翼,借抵御匈奴之名北上并州以为根基,待天下乱起之后,便可乘势而起,席卷天下。能平乱世者,必为此人。此人一出,天下必将大治。”
田丰听完点了点头,说道:“希望陆子城能不负你我之所望。”
“哈哈,元浩多虑了,我等回去收拾东西吧。哈哈。”说完,沮授竟大笑着向屋里走去。
田丰无奈,也只好苦笑的摇了摇头,跟着沮授回到了屋内。
在路上,陆风不禁对田丰和沮授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二人之才学见识,皆非凡品。且二人忠君思想淡泊,对天下局势有很正确的预见。从方才的情形看,二人已经属意跟着自己了。要成大事,有了这两个人的襄助可就好办多啦。不过,陆风也更奇怪了,二人如此智慧,怎能死拽着袁绍这根救命稻草不放呢?曹操虽然奸诈狡猾,但总比袁绍强啊?旋即,一个念头闪过之后,陆风似乎明白了:是家世。
曹操出身宦官家庭,父亲是宦官的养子,成分不好,纵使你曹操雄才大略,可名声早就在外了;而袁绍呢,四世三公,门多故吏,家庭背景好啊。如此一对比,袁绍很明显占有先天的政治优势。所以,天下之士,才会附于袁绍者居多。可惜后来袁绍自己太不争气,白白浪费了自己手下的一大批谋臣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