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第2/4页)

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只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佛说:“再者,须菩提,假使有人诚诚恳恳学佛,研究金刚经,结果一辈子倒楣,被人轻贱。还能坚持受持,这个人先前的罪业,因为读诵这部经的原固,就可以将其罪业抵消,当得大彻大悟的果报,要成佛。

是啊!生命这么卑微,这么轻贱,所有的生命都在奔奔波波,但是有谁能知道人到底是为什么而活?没有,没有人会懂,更不会有人明白!有人说过一句话,他说:知之好不如用之好,用之好不如乐知好,就像一条路,你以为它是一个终点,其实不然,它或许又是另一个起点!所以做人不如放开点,就算一辈子倒楣,就算被人轻贱,也要给心灵喘息的空间!

也许“罪业”是最难于为人所接受的东西,人们宁肯相信自己的善性,在罪恶中相信自己的无幸。因为,承认人的罪性意味著认可自己存在的有限性,自己的不成熟,人性的偏差和软弱。毕竟,对于任何一种文化中的人来说,承认自己本性中这些否定性的方面都需要更大的勇气,所以在任何时代,“罪业”的问题都是容易被忽视的,但是,这个问题对于人的生存而言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只有在“罪业”的维度上,我们才能达到对于自我生存的深层理解。

世界上什么最诱人?是金钱吗?不是!是产业吗?不是!是爱情吗?也不是!世界上最诱人的是没有罪业的轻松!你想得到世界上最诱人的东西吗?那你就要背上最重的罪业,就像洪水里沉浮,像烈火中燃烧,在爆炸时粉碎,于是你在烈火中重生了吗?像是凤凰涅磐了吗?不,你没有!但是就是在两边取舍之间,你不想放弃一些轻松,又不想多背着一些罪业,或许就是在该放与不放之间徘徊,所以人生的抉择越来越难!

佛说:我在学成之前,曾经拜过许多老师,认真地供养他们,因此获得了功德。说假使有一个人,在后来末法的时代,能够抓住这部经的要点,受持读诵,他所得的功德,比我当年供养几千万亿佛的功德还要大;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所比不上,乃至中国新出的最快的大型计算机都算不出来功德有多大。换句话说,我们现在拿著这本经在研究,所有的成果,所得的功德,比释迦牟尼佛过去所有的功德还要来得大!

佛教不认可罪的概念,而主张“因果报应”的“业”,即业力。总的来说,佛教将动机作为业的因,不论善恶。业的果,可能导致生活水平下降、艰难困苦、毁形灭迹以及所有方式的生命中的不和谐,也可能导致身体健康、万事顺利,以及生命的和谐。善行结善果,恶行生恶果。业与果就是你自己的行为与结果。五戒是佛教的基本伦理戒律,由受过皈依戒的在家居士接受。而僧侣则需经过菩萨戒等,这些戒律有助于佛教徒皈依三宝,最终目标是摆脱苦海,脱离生死轮回,达成涅盘。

人生顶着罪业本就无奈,就像一个大剧场一样,每个人都有着各自的角色,各自演绎着不同的版本!现实生活也是一样,有欢笑就会有悲伤,有些许的情感就会有些许的烦恼,有太多的希望与期盼,但等同的还是会有更多的遗憾与失望!人生的格局也就只能定在这个格局里,有很多的欢笑,也有很多的幸福,但是更多的欢笑与幸福的背后是那无尽的罪业!

佛说:须菩提,若有一心向善的人,到了后来的末世,还能够受持读诵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