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 (第1/4页)
,把岗位当成自己生命成败的全部。
人的生命至少有四层意义:与自己在一起的内心生活,与家人在一起的家庭生活,与同事在一起的职业生活,与朋友、社团、社交圈在一起的公共社交及社会生活。因此男人们尤其是社会中坚的成熟父亲,应该树立这个生命理想:个人生活目标、家庭生活目标、职业生活目标、社会参与及回馈社会目标。
传统社会的男人把生命的理想全部寄托在职业梦想上,并通过职业成就的取得来获得社会地位、财富,以赢得社会的承认和尊重。但在这个过程中,却放弃和漠视了生命中很多其他重要的东西,比如自我价值、比如家庭生活等等。而现代意义的父亲,应该非常清楚生命价值的组成,也更懂得如何坚守生命享受生命。
岗位角色和责任不是生命的全部,但是坚守岗位对男人来仍然非常重要。岗位工作是男人尤其是父亲生命寄托体现生命价值的重要舞台,男人在这里赢得经济和物质基础、实现自己的职业梦想和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男人们在工作中跟上和赶超时代的步伐和潮流,享受对推动社会的成就感,享受同事们带来的生命缘分和乐趣,没有事业没有岗位角色没有尽到岗位责任的男人,很难享受岗位带来的一切,这样的男人不仅陷入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的困境、也会陷入社会生活的困境。
这是一位农民父亲的故事,农村的劳作也是一种职业,对一辈子务农的农人来说收获一种近乎本能的职业,这位年过九十的祖爷爷级别的父亲,却同样有着自己的坚持和对自己角色的坚守:
按他自己的说法,他出生于民国四年,即辛亥革命时期的1915年,现年94岁。他的三个儿子和亲戚们,都很认同这个说法,族谱都这样记载,乡里乡亲也是这样传诵。但还是有人不肯相信,因为他现在身体硬朗还能荷锄耕耘,在田间地里劳作。平常人在这个年纪,基本上享清福去了。
老人年轻时读过初小,那时能认几个字、能算清年头月尾的收入账,就已经很不错了,所以他多少算个有点知识的人,也很是懂得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加上乡亲们也乐意向他请教求助,在这个不大不小的村庄里,说他德高望重并不为过。
因为多少读过书识些字,他对孩子的教育比较上心。他那三男三女六个孩子还算争气,二儿子和小女儿两个进入公家干部队伍,其余的四家孩子虽在农村家庭条件都还不错。他原本住着自己的祖屋,后来大儿子和三儿子合力共建一幢新砖房,两个儿子苦苦相劝他才肯搬进去住。后来两个媳妇生了些意见,老爷子看不过眼听不顺耳,一气之下干脆带着比自己小八岁的老太太重新住回祖屋。后来三儿子一家迁居县城,大儿子担心两个老人家单独住毕竟不放心,再次请回父母来砖房住。
老人搬进砖房,跟大儿子约法三章:只在一起住,不在一起吃。两个老人家自己开火单独做饭,自己照样种田种土,虽然老人六个子女早早就给父母生活费了,家人和村民邻友都劝,年纪大了该享享福了,不用那么幸苦,孩子又多又孝顺经济条件也不错,又不是养不起你们两个老人家。但老人还是信奉:自己劳动,丰衣足食,吃自己劳动的东西自在。老人还常常把毛主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放在嘴边,教育晚辈,鞭策自己。依旧意兴盎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常年累月几乎不曾停歇。
多年的习惯坚持下来,不仅是他自己还有与他几乎身影同行的妻子,两个人的身体健康得让人吃惊,除了一些小的伤风感冒外,他们几乎整整一生都不曾打针吃药。
第17节 职业带给男人三大魔力(2)
九十大寿那天,儿孙五代同堂,亲朋好友满座,大家喜气洋洋为老人祝寿。第二天,满屋宾朋尚未离去,老人就背上锄头,要去给花生锄土施肥,说前天花生没有锄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