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1/4页)

一.一楼腥风为哪般(上)

1.杀机

长安城东门春明门外,有个小镇子叫长乐坡。我们今儿要说的故事,就打这儿起头。

这镇子颇有点儿来历。传说古时候,有个仙人云游到这儿,见没地歇脚,就垒起一处高台,筑了间茅屋。后来,人们就管这屋子脚下的一块坡地,叫做长乐坡。这名儿也一直流传到了今天。

你可别小瞧了长乐坡。

这依漕渠水一字而起的镇子虽小,却是大大的有名。这儿自古便是沟通关中平原与太行、山东和江淮的陆上要道。汉武帝时开凿的漕渠,由西向东而来,就在这儿与自北南下的浐水交。汇。这漕渠可了不得,说它是历代、尤其是大唐帝国的一条命脉,一点儿也不夸张。自李唐定都长安以来,此处水陆并举,成了京城一大货物商客集散地。

如今,这长乐坡早已是人烟稠密、铺户繁杂。特别是长乐坡拱桥西南这一带,可谓气象万千、极一时之盛。——这是一条今已废弃的宽广的古河道,河沿斜过小镇;中间却又分外开阔,平日里林木森郁,丘石兀然。这儿书肆、茶坊、当铺、杂货滩、酱菜园、小食铺星罗棋布,散落其间,多得数也数不清。而它的四周,屋子一家紧挨着一家,又是一家跟一家在比敞斗高。平日里,这儿没一刻不是热热闹闹的,如若逢集,或是到了岁末年初,街头巷尾更是驴鸣车动、人声鼎沸,喧嚣不已。忙乱中的那一派勃勃生机、洋洋喜气,活脱一幅最质朴的大唐世俗风情图。

话说今日,正是唐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的大年初六。可是这儿的情形,却大大的变了个样,变得让这儿的乡亲不认得了。

要说这变化打今儿何时起,还真说不准。不过,从今日午后,说这镇子就象是一锅熬得过了气的药,透出的是那种死的气味,却没错。眼下在镇上的街面游走的,多是些的剽悍而陌生的中、青年人,眼里都隐隐约约有一股凶光。本地乡亲们多选择闭门谢客。逗留在外的人们,要么是三五成群,暗地里窃窃私语、议论纷纷。或者行色匆匆、巴不得能早点儿回家。穿小镇而过的官道,虽说有五十来步宽,却象一条被人丢弃在山沟间快冻僵了的小蛇。只有它依旧继续在夕阳下习惯性地、缓缓伸展着它狭长而曲折的手脚。

这究竟是咋回事?

这会儿,我们就循着满街乡亲们诡异的眼神,到镇子一家小酒楼上,找一找答案。这小酒楼,在长乐桥下,叫“歇仙楼”。

2.歇仙楼

长乐坡人说,这“歇仙楼”的前身,便是那仙人当年筑成的小茅屋。

要说在地势高爽的古漕渠大堤旁,再没其它屋子,倒是却一点儿都没错。可认定它就是那仙人筑成的小茅屋,这话连同前面提到的传说,就象个故事或小说,是真是假,如今还不好说。故事或小说,也就是古人讲的传奇,说到底只是一种游戏。这说法在古人那儿是挺自然的一件事,到了今天,反觉得有点儿生疏别扭了。

这样看来,用游戏的心态说和读下面这个李白的故事,读者诸君和我,都得努力哦。

好,我们接着说“歇仙楼”。这家小酒店,是栋座北朝南、底里架空了半人高的单层单歇山茅屋。屋子有五开间大;大概是年头久了,显得陈旧粗俗了些,倒也不失古意,尤其是待客的大堂四面有窗,白壁间竟然也胡乱留下了不少骚人墨客的书画题记。它虽无楼之实,却有楼的气度。它的东南脚下,便是离横跨浐水仅一箭之地的古石拱桥。这楼的东南面被几面屏风隐隐隔断,里边的是一处雅座。东窗视野极佳,别说是脚下的街面,就是约三里外山谷旁的官道有人转出,这儿一望便知。

晚唐诗人许浑《咸阳城东楼晚眺》有一名句:山雨欲来风满楼。今儿长乐坡山雨未到,可这不大的酒楼,眼下却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