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8部分 (第2/5页)

院线都是被强行分离的,而这边很多集团公司旗下既有制片公司和发行公司。还有院线公司,这样也给了一些人和影片更多的操作空间。

比如杜克前世的那部票房总冠军,为了拿到这个总冠军的位置,几乎把所有手段都用上了,后面更是**裸的借福利放映的名义,自己为自己的电影票房买单。

这些福利场次都由片方打着尊老爱幼之类的旗号。自己买票放映,如果只是这样也就算了,为了在自家院线有限放映时间内制造更多的票房数字,他们竟然在同一个影厅里,每隔十分钟就来这样一场福利电影……

以那部电影的时长。放映一场的时间,可以制造多少票房出来?

其实在院线从业者的眼里,那部影片的票房冠军也就是个笑话而已,

这也是一种典型的操作手法,而且在那些制片发行和院线一体化的公司里也不是个例。

如果开了一家电影公司,旗下有制片公司、有发行公司、还有院线,投资拍的一部电影,现在想要冲击年度票房第一,但是预计着还差三亿票房,怎么办呢?

开假场、刷票房呗,反正大多数的钱都是从公司的左口袋出,右口袋进。

成本是多少?假设要刷 3 亿元的假票房,那么大概需要付出三亿乘以百分之八点三等于2490 万元的成本。这百分之八点三,正是必须上交给国家的电影发展基金和税。

花了小成本,得了大名声,这就是那部冠军影片的片方的选择。

像这样的票房数字造假,甚至片方都不怎么遮掩,最后还振振有词的事情,在高速发展而又混乱的这片市场上,只是众多纷乱现象中的一种。

如同好莱坞一样,很多电影公司为了盈利和票房数字,总要不择手段。

每当一部电影在首映时放出豪言要拿下十几二十亿的票房时,网友们就心照不宣的笑了——为了票房好看,他们总会不择手段。

偷票房,早已成了票房野心家们谙熟于心的行业潜规则,甚至在行业内部,不偷个票房,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搞电影的。

偷漏瞒报票房、利用“塞红包”和“高返点”来多排场次……或许票房野心家们也在定期召开选题会来研发偷票房的新花招。

比如在华纳大中华区提交给杜克的一份资料中,“幽灵场”在暗夜中成为对岸电影圈造假的新生力军。

就像那部冠军影片一样,涉嫌“幽灵场”的影片一般选择影院非营业的清晨或午夜,几十分钟安排一场假放映,将其在“账面”上变为“爆满场”,或者片方和发行方在黄金时间自掏腰包制造上座率高的假象,目的只有一个,在短时间内冲高票房,刺激跟风观众,制造火爆、大卖的假象,以提高首映周及后续的排片率。

这样的乱象自然引发了好莱坞的警惕,mpaa不但跟对面的相关部门进行了正式的交涉,还成立了专门的亚太地区办事处,专门处理太平洋对岸的市场纷争。

任何一个电影市场从开始到成熟,总需要一个发展阶段,杜克很清楚这些,所以即便了解那片市场的混乱,却也从没有放弃的想法。

而且对面的相关部门,也在出台一些相关的法律和措施,让这个行业变得更有规范性。

比如杜克和华纳兄弟的抗议提交过去后,某只大剪刀的负责人就公开表示,对于影院的偷票房现象,会以事实为据,以章问罚,绝无赦免。

太平洋对岸的电影发行放映协会,也将定期对外公布被查出“偷票房”影院的名单,而且都是实名公布,违规影院会接受3巨额罚款,以及四个月到六个月停片处理,违规影院将被取消当年“先征后返”各项资助和奖励的资格。

大剪刀甚至准备成立专门的监票公司,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监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