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部分 (第3/5页)

没后续,就只是第二层dúlì成章,然后命名为《葵花宝典》,并且开篇明义,第一句就刻上“yù练神功,挥刀自宫”。自然前面又有一段胡编乱造的吹嘘之言,恶搞得不行。

最重要的是,这“葵花宝典”的排版,他还特意弄成从左到右的横排,而且用得全部是简体字。绝逼的是要设计有不幸找到葵花洞,练这“葵花宝典”的人走火入魔。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南方与北方之分,两大地域的气候、地形、农业乃至人文风俗等等,都有许多的不同。

可要问这南方、北方到底是从哪儿分开来的,从哪儿开始是南方,从哪儿开始又是北方,大多人便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了。其实南方与北方正是从淮河这里划分开来的,西延则加上秦岭山脉。

秦岭淮河这一线,正是中华大地上南方与北方的地理分界线。而如今,也基本上是蒙古控制的北方与南宋控制的南方的疆域分界。这并不止是巧合,而是这一条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也正好是可以凭之阻敌的一道天然屏障,所以两国的军队便于此分隔对峙,于这一线上争锋攻伐。

尹治平所到的淮河北岸,乃是息县一段。息县乃是一处大县,有天下第一县之称,据说乃是历史上最早建立县制的三个县之一。而且这三个县中,息县的建制从chūn秋时期便一直保留下来至今,并且名字一直没变过,故有天下第一县之称。

因蒙古正在准备渡淮发动对南宋的第三次南侵,所以淮河北岸沿线,几乎处处都有蒙古兵的身影,还有不断的蒙古兵正从北面各地不断集结而来。息县乃是处大县,所以集结的蒙古军队也甚多,城外营帐直排出去了几百里地去。

这里蒙军云集,尹治平自然不会自找麻烦,骑着抢夺而来的蒙古军马大肆招摇过市,早早便已弃马而行。

他也没有进城,就于城外观望打探消息。如今蒙军正准备南侵,自然不会再放寻常人等过河。淮河北岸,沿岸所有的渡口都被蒙军抢占,所有的渡船也都被蒙军征用,还在不断的砍树造筏,增加渡河船只,好能使大军一次xìng大批量地过河。

蒙古人是平原上的狼兵,马背上的好汉,可却不擅水战,会水的都没有多少,旱鸭子满地都是。而南宋军队则擅水战者众,淮河上整rì都有宋军的战船游弋,以防被蒙军突袭渡河,时不时会给岸上聚集的蒙军放一通箭雨。而岸上的蒙军也只有shè箭还击,别无它法。

两军目前都还没有大举会战的迹象,蒙古的军队在不断集结,而对岸的宋军也在不停地调兵遣将。淮河上战云密布,正在等待着血雨腥风的到来。

尹治平接连观察了几rì,只觉得现在要渡过淮河甚难。不说蒙军这边把渡船全部收集征用,而且沿岸要地都有蒙军把守。他就是克服这两个难关,到得河中,恐怕淮河上游弋的宋军战船也不会把他当作友方,估计是先一通乱箭shè来再说。

“淮河这么长,我就不信哪处地方都有人守着。”

心中这般想着,尹治平只好另觅地点过河,不在息县这一段死伤脑筋。

--------------------

每天保底两更,第一更到,第二更晚上九点左右。

第二十一章弹指神通后有追兵

尹治平站在淮河北岸里许外的一座山丘上观瞧,眼望上游处两岸山峰参差,料来不易驻兵,便打算到上游去瞧一瞧,看有没有可供渡河的地方。

“这淮河发源于河南、湖北交界的桐柏山中,实在没有渡河的地方,我干脆就从源头绕过去算了。反正我也没事,多费点儿时间,多绕点儿路,也不算什么。”打定主意,尹治平便不再多停,转身即下了所身处的这座山丘。

息县距离桐柏山并不太远,也不过就二百多里的路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