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 (第4/5页)

主。无主之国,逆顺相功(攻)。伐本隋(隳)功,乱生国亡。为若得天,亡地更君。不循天常,不节民力,周迁而无功。养死伐生,命曰逆成。不有人戮,必有天刑。逆节始生,慎毋□正。。。。。。”

随着孙为民的起法,朱厌们渐渐的平静了下来,一个个如痴如醉的听着,就如同着了魔一样,也顾不上攻击子良几人了。青睿一看朱厌们停手了,也马上呼喊子良和里白停手,尽量不去打扰孙为民起法。三人收手而回,静静的看着眼前的奇特景象,做着戒备。

只见,四下里站满了白头红脚的朱厌,一个个都老老实实的站在那里听着孙为民‘论道’。而孙为民就像是古之圣贤开坛讲法一般,‘亡论’之理侃侃而出,越说声音越大底气也越来越足了。

孙为民起的正是《黄帝四经》中的‘亡论’,讲的是天下兴亡之理,起篇就是‘始于文而卒于武,天地之道也’,说的就是刀兵之灾为亡国之兆。接下来说的无非是些论国之道,细数亡国之君的罪责等等。说:一个国家具备了六种悖逆的现象而形成的六种危险和危害,这个国家就会灭亡。一个国家出现了肆意惩罚杀戮三种无罪的人的情形,这个国家就会濒于死地,这是因为废弛法令的国家必然灭亡无疑。一个国家出现了三个方面者壅塞不通的情况,就会丧失国土,更换君主。一个国家的君主具有三种恶德的话,就会自己招来祸殃。君主骄溢,必被戮而死;臣下骄奢,必有就刑之殃。

说的就是‘六危’、‘三不辜’、‘三壅’、‘三凶’等亡国之象。(有兴趣的朋友去看看,这里就不说了,太多了)

孙为民起法讲‘亡论’可以说是对症下药,这朱厌盘踞本就是一种预兆,预示着大乱将生,国之将亡。可以说是在给世人传达一种‘暗示’,阐述亡国本为天意之理。其实,古代的时候但凡亡国将起,必有‘天兆’降世的传说。《三国演义》第一回也不是有青蛇入宫,蟠于椅上,地震海啸,雌鸡化雄之兆吗。所以,孙为民他们撞上的‘朱厌行兵’,只是‘天兆’之一,预示着姬姓天下气数已尽。

‘亡论’是《黄帝四经》中的一篇,说的正是兴亡本为天意之理。经孙为民起‘论道’之法道出,也算是承了天意,达到了‘天兆’示警之意,自然就化解了‘朱厌行兵’之兆。说白了,就是用‘亡论’来代替‘朱厌行兵’,表达‘天兆’之意。

这《黄帝四经》可是大有来历。起源于战国,盛行于西汉初期的“黄学”即指这《黄帝四经》,曾是百家学术奇%^书*(网!&*收集整理之一。分经法九篇:道法、国次、君正、六分、四度、论、亡论、论约、名理。‘大十经’一十五篇:立命、观、五正、果童、正乱、姓争、雌雄节、兵容、成法、三禁、本伐、前道、行守、顺道、名刑。这是一部已“治国之本”为论的书典,书中所载,传是轩辕黄帝所述故有“黄学”之名,意为轩辕黄帝的思想。被后世称做为是轩辕黄帝存在的依据,而不再是传说人物,是实实在在的历史人物。(这个问题有待考证,只是一方观点)

《黄帝四经》曾在历史长河中险些失传,事起汉武帝从董仲舒之言‘废除百家,独尊儒术’。当年司马迁写《史记》时,也未将其记录其中,可见当时‘废除百家’之势已不可挡。致使黄学被渐渐淹没在时间的洪流之中,数千年中世人只知其名,而不见其貌。直到1973年才重现天日,出土与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可以说实属幸事,差点就彻底消失。

“刑名已定,逆顺有立(位),死生有分,存亡兴坏有处。然后参之于天地之恒道,乃定祸福死生存亡兴坏之所在。是故万举不失理,论天下而无遗策。故能立天子,置三公,而天下化之,之胃(谓)有道!”随着孙为民的‘亡论’之法言毕,道破了天下将出世新天子,将‘天下化之,之谓有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