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 (第2/5页)

方坐在电脑前,开始搜索,电影,《情书》,岩井俊二。

一部很唯美的文艺片,讲述一个关于爱情,关于生死的话题。日本人仿佛天生就喜欢把“死亡”和爱,和生存,和勇气联系在一起。虽然同是东亚儒家文化的一部分,但日本这个大和民族和中华民族的价值取舍完全不同。中国人进者儒,退则道,活得很泰然,很自我安慰,很平和。但是民族,好像袭承了儒家的礼,又夹杂了狂风暴雨的黄庄之易的进取,民族性格非常鲜明。反映在文化,就略显极端。

这部电影,是典型的日本式陈述。讲述的是关于爱情,关于生死,关于永恒,关于取舍,关于面对,等等,的探讨。对,还有唯美之下的谎言。

这是孔方第一次如此投入的看一部这样的安静的如徐徐道来般的爱情电影。

因为是带着目的看,所以,他看到的东西很直接。

他看到了两点。

第一点,男藤井树死了,但是,渡边博子忘不了他,无法走出他的阴影,接受别的男人,开始新的生活。看起来,很执拗,很让人着急,也很让人心疼。……有点像钱曼妮。还好,她的现任男朋友愿意陪她一起去找寻走出阴影的出口,终于,在来回的书信传递中,找到了意外的答案,找到了解脱的理由。

第二点,是谎言。那就是男藤井树编制了一个弥天大谎,然后,紧紧的禁锢住了深深爱着他的渡边博子。尽管他死去了,他的爱的禁锢依然像噩梦般缠绕着她,让她无法呼吸。然而,当一封封书信过后,揭开了女藤井树那段值得回味的美好的,虽不可得却得以永恒的年少爱情,也残酷的让渡边博子明白自己活在如何童话般的谎言里。她为之深深痛苦的男人,那个号称对她一见钟情的男人,那个彻底的赢得了她宝贵爱情的男人,只是把她当成了一个初恋情人的影子。他选择她,是因为她和女藤井树很像,在最初的最初,仅此而已。这无疑是一个绝大的讽刺。就算他最后是真心爱上了渡边博子,依然无法否认他当初的“替代品心理”。

孔方靠在椅背上,紧蹙眉头,沉浸在一个深深的疑问里。

是否,面对自己不可得的爱情,人都有一个无法释怀的本能,然后尽可能的投射到另一个人的身上去?

他自己就是当事人。所以,他可以给出肯定的答复。

和男藤井树一样“无耻”的,是自己。

得不到钱凯西,所以他从别的女人身上去找寻可能的影子。明知道这是对别人极不公平的,却好像无力自控。

现在,虽然他早已自认在最后一个女友分手之后,冷静的反思过后,走出了那个怪圈,却不知道是不是潜意识依然会如此。毕竟,人的审美观是相对永恒的。

……正如,他觉得钱曼妮,其实很漂亮……不管她再怎么反常,在他眼里确实越看越顺眼。

而钱曼妮呢?她无法走出她和林汐的爱情所布好的局,她无法自己解脱。所以,一旦看到了有些相似的楚越,她就迅速的不可自拔的陷入了极致的痛苦。她竟然愿意为了那么一张脸,而忽略所有的其他因素,冒着丢盔弃甲粉身碎骨的风险,去倒追楚越。

这是一种本能。他理解。

她当然是不爱楚越的。正恰恰反证了她是如何的爱林汐。

可是,林汐呢?钱曼妮对林汐的爱深不可测,却又无法解释的合情合理。那种感觉,就好像她对人生无能为力,只能扑火取暖。如果她真的爱林汐,以她的个性,又怎么会轻易放手?除非……他死了?

这个推测让孔方心中一紧。

死亡。简单的两个字,背后是让人无法承受的重量。

林汐一定是个年轻人。年轻人的生命虽然并不比老年人安全多少,但是,死亡,却总会让年轻的生命觉得离自己很遥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