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 (第3/5页)
名的惹不起,董榆生不是样子?
小杨其实多虑了。朱桐生并不是给他发火,他是为侯梅生肚子里的那个娃娃发火。如果据此把董榆生告上一状,大不了也就是给个处分,董榆生这时受处分,还不就像死猪身上又多插了一把刀一样,能起啥作用?如果这样做了,其实就把梅生也推给他了,梅生也绝对不会给他当老婆了。让梅生把娃做了,又太便宜了董榆生这个臭流氓。思前想后,他一定要设法保住这个娃。只要这个娃在,他董榆生就不会过一天好日子,这个娃就是董榆生的活证见,不怕他日后尥蹶子。话是这么说,总觉得心里窝憋,总是气不顺。照实里说,原先他并未打过梅生的主意,那时候的白雪公主如今早成了丑小鸭了。只是那天他突然看见侯梅生偷偷摸摸进了董榆生的宿舍,两个人挤眉弄眼、嘀嘀咕咕,又吃肉又喝酒的,顿时让他起了疑心,他就猫在窗户底下想探个究竟。谁知关键时刻他脑子走神、腿肚子抽筋,蹬翻了砖头,摔了一跤。不然,早就让专政组把董榆生那小子抓起来了。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啊,谁能想到老实巴脚的董榆生竟能把梅生的肚子搞大,而他却还蒙在鼓里。人算不如天算,他朱桐生辛辛苦苦半天,到头来拣了个二手货,人倒是“抢”到手了,正品变成残次品,放谁谁不扫兴?有道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他朱桐生是城府极深的人,绝不计较眉毛底下这点眼前小得失。他断定,只要董榆生的这个把柄牢牢攥在他手里,董榆生活在世上一天,就让他不得安宁一天。这样一想,顿时他心旷神怡,尤如大热天喝了杯清凉剂,舒服的他真想扯开嗓子吼两声。
“八五一”距县城大约有二十公里路程,新修的一条路,只能临时通车,加上刚下过雪,轮胎上打着防滑链,颠簸程度可想而知。司机小杨也不是铙爷的孙子,心想哆哆嗦嗦小半夜,为了按几声喇叭还招来一顿骂。暗地里使坏加油猛跑,小车就像打摆子抽疯一般。过了一会儿,小杨听不到啥动静,回头一瞅:朱领导正在拉呼噜着哩!小杨丧气地降下车速,偷偷骂了几声“猪头”才算稍稍出了点恶气。
上卷 二十二、节外生枝
高原县大光明印刷厂坐落在城西区进士巷,据说是明朝崇祯某年,本地出了一个进士,才有此名。老进士在高原做官数载,为百姓作了一些好事。奈何好景不长,不久清兵攻下县城,他被当作明朝的遗老遗少残渣余蘖抓了起来。加上老人家碰巧也是朱姓,这下好,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就打他琅铛入狱的那一天起,再也没人听到过他的消息。但是老百姓总记着他的好处,为了纪念他,就把他曾经住过的地方起名“进士巷”,一直延续止今。文化街区自然有些文化品位,除了印刷厂,还有文化局、文化馆、新华书店、文化体育用品商店等等都集中在进士巷。如今赶上形势需要,印刷厂属于“上层建筑”,是宣传马列、毛泽东思想的重要阵地,还是当地一家重点企业哩!厂区坐南向北,占地面积很大,一条马路横贯全厂,直通市区。厂里有职工三、四百人,内设排版、印刷、装订、机修共是三道工序四个车间,在小小的高原县城算是一家大厂子了。
董榆生退伍之后就在这家工厂上班。不知出于何种原因,进厂后他一直没有分到正式的工作,诸如战备工程、农场劳动、植树造林自然唯他居多。一次偶然的机会,改变了他的命运。他给报社投了一份稿件,幸被录用,刊登在几乎找不到的地方。厂里领导这才发现他原来是个“人材”,文墨还不错,遂调他到校对室当校对工。董榆生不善交友,除了打球活动活动身体,偶尔下两盘象棋,业余时间主要就是读书。而且他读书没有选择,只要白纸上有黑字他就看,什么哲学、科技、文艺等等,他不问青红皂白,统统拿来涉猎一遍。遇到好书他甚至通宵达旦,彻夜不眠,非一口气看完方才罢休。有时他也写点文章,搞几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