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部分 (第2/4页)

二;关中内乱,虽是凶险异常,但秦汉故都长安繁华不下于洛阳,殿下只要做镇于故都长安城中,遣一猛将出征,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再使两支健卒拱卫,自然高枕无忧。此为三。”贾谧突然开口道。他现在刚升官为侍中不久,手握实权,为朝廷要职,自然要做百官表率,为皇上分忧。

“司马遹啊,司马遹,你莫非真的傻了,我正愁没有机会,你若自己找死,我自然会遂了你心愿!”贾谧长篇而论,面无脸色,心中却十分兴奋地暗道。

侍中,本为秦始置,为丞相之史,以其往来东厢奏事,故谓之侍中。两汉沿置,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与闻朝政,逐渐变为亲信贵重之职。至曹魏时候,位在九卿之下,在尚书仆射和中书监、中书令之上,但还没有一位专职侍中能对朝政产生影响。晋朝开始,侍中已经从曹魏时期的加衔、内廷顾问成为有实权的职务,成为朝廷要职,甚至可以决定三公任免,朝中机密大谋皆所参综,虽无宰相之名,却有宰相之权。

只是贾侍中突然此言,让朝中大臣真是摸不着头脑,他不是处处和太子作对的吗,怎么不仅赞同太子所奏,甚至多有捧奉之言。

朝中大臣大多是贾后一党,阿谀奉承之辈。剩下的几人要么是不问政事,只是吃喝玩乐的司马家的王爷,要么就是只知清谈,自命清高的王衍、乐广等之流。作为贾后在朝中的代言人,贾谧的意思自然就是贾后的意思,贾谧一旦发表过自己的意见,其他人自然跟着附和。因此殿中大臣虽然不明白贾谧究竟何意,也都齐声附和着,一改之前摇头不同意之见。片刻后朝议马上就有了结论,全部异口同声同意太子所奏。

“老臣不同意!”突然一个不和谐的声音传来。

第四十三章 秉烛夜谈心 西出无故人

晋开国之始,司马炎尚能厉兵秣马,节俭勤政,及至吴国平定,早被那5000吴国娇娃俘虏失了魂,每日都在那羊车上宣淫,迷恋**,不理政务,朝政交给了贾充、荀勖、杨骏等佞臣。上行下效,这股荒淫奢华的歪风很快就在全国传播流行,大臣们竞相攀比,以穷奢极欲为体面,以勤俭节约为羞耻,社会风气极其败坏。只是当时,幸好有刘毅、卫瓘等正直大臣直谏,司马炎也还算不上太过昏庸,大晋这才没有烂到骨头里。

只是武帝死后,司马衷上位,这朝政旁路到贾后之手,那些忠谏老臣更是早已去世,这社会风气愈来愈坏。贾后一党重用之人要么是与其沾亲带故的亲信,要么是阿谀奉承之辈。还有王戎、王衍、乐广等之辈,此数人皆以清谈出名,所以贾后才用之。这些人名声虽大,但以浮诞为美,废弛职业。不过这张华却是一个例外,真正是一心为了大晋的人。

“张大人?怎么又是他!”殿中不少大臣小声嘀咕道。却见张华缓缓走入殿中正中央,略带沙哑的声音谏道:“老臣不同意太子镇守关西,皇太子为大晋皇储,国之未来,万万不可以身试险。况且宫中大小政事早晚要学习,更要熟悉为君之道。梁王虽老,毕竟有镇守关外数十年经验,此次羌、氐势大又太过突然,这才措手不及,只需遣一猛将强攻征讨,不出数年必可平定关西。”

“不知张大人所谏猛将为何人?”贾谧面向张华问道。

“御史中丞周处,原吴国名将周鲂之子,忠烈果敢勇毅,况其曾任新平太守,熟悉西戎事物,对戎狄安抚讲和,使叛乱的羌人归附,雍地人多赞美其人。”张华道。他本就十分善于举荐人才,这周处为亡吴遗臣,历来不受朝廷重用,多年功绩才累牵升为御使中丞,无奈其性格直烈,所纠察弹劾之人无论宠臣和贵戚。张华知道是埋没其人才,此时恰好是建功立业的好机会,才自然第一个想到了周处。

却又见一老臣,正是中书令陈准上前跪诉道:“安西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