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 (第2/4页)
所谓求雨,就是向龙祈求降雨。
按照民间的传说,龙一般居住在两种地方,一是龙王庙,二是龙潭、龙洞。芙蓉没有正式的龙王庙,而龙潭、龙洞又都在偏僻山区,所以,当时人们求雨,就搬用“潭深就有龙”这句老话,把离芙蓉街不远的一个深潭——师姑潭看作龙潭,随即将香案郑重地摆在了它的岸边。求雨要举行隆重的祈祷仪式,而举行这种仪式有一套复杂的规矩。我已不记得祈祷仪式是如何进行的,只依稀记得当时在求雨现场,人山人海,十分热闹,而祈祷仪式举行之后的接连几个晚上,在芙蓉街、海口、后垟、前垟、山外等地方,大家风风火火地划起了板凳龙。其时,板凳龙所到之处,皆为一片锣鼓声、鞭炮声及大家无法听清楚的祈祷声。按照规矩,板凳龙应该是在正月出游的,否则为大不敬,但这回大家之所以打破常规,这显然是出于不得已。不过,我揣摸,当时大家恐怕是这么想的:只要为老百姓谋求福祉,即便得罪了神龙,神龙也会理解并原谅的,而反过来说,如果神龙真的可怜并保佑苍生,那它也会乐意随时给百姓赐福的,是绝对不会计较那些繁文缛节的。
芙蓉板凳龙(3)
只是很遗憾,那次求雨没有获得成功,在后来相当长的一段日子里,天依然赤日炎炎,地依然干涸开裂。
五
诚然,在从事诸如求子求财求雨求平安等封建迷信活动方面,芙蓉板凳龙跟外地的灯板龙没有什么两样,无不经历了一段漫长的灰色岁月,它是没有什么光荣可言的。然而,芙蓉板凳龙特别是芙蓉下街的板凳龙,它顺从民意,不落窠臼,突出“求乐”,以至人人喜爱,这却是特别值得一提的。
芙蓉下街,当地人习惯上叫芙蓉街,它虽说有“街”,但文化生活却严重贫乏,况且,土生土长的民间娱乐项目几乎没有,因此,划板凳龙,大家在求乐方面下了许多功夫。
按照外地的惯例,每逢板凳龙出游,队伍总以两支旗灯、两对或四对高照开路,后面伴以长号和细乐吹奏,再以大锣大鼓压阵。可芙蓉街人每次划龙,除了坚持做到这一点外,还增加了一班或两班锣鼓队,同时,以本地“大众”剧团乐队为班底,充实细乐吹奏人员,使唢呐、管、笛、丝弦等八音响乐,能吹打出各种曲牌。另外,他们用摹捐而来的钱,购买大量鞭炮,指派专人在现场鸣放。这样一来,划龙现场的热闹气氛大大增强,使划龙者和观众感到莫名的兴奋。
芙蓉街人管锣鼓等行头叫“大闹”,他们在“大闹”敲打方面,更自创了一套打法,这种打法跟外地一般通用的“以鼓声、锣声为主”的打法完全不同,它以钹声、锣声为主,适宜于近听,听起来特别热闹、振奋。譬如:大荆、白溪等地这样打:“同,同,同同康,同同康,康康康,同康同同康,同康!”芙蓉街人却这样打:“妻妻康,妻妻康,妻妻儿妻儿妻康,妻康儿妻康,康妻康!康康儿妻康!”因为芙蓉街每次划龙,差不多都放在天后宫或街道上进行,而天后宫和街道场地逼仄,包围性强,所以,采用这种适宜于近听的“大闹”打法,会收到强烈的回音效果,使现场气氛显得格外热烈。
实事求是地说,如果静止地看芙蓉板凳龙,它并不好看,其龙身就像一条“长板凳”,既没雕饰又没色彩,很单调,根本谈不上什么漂亮,它远远比不上人家布龙、纸龙、草龙、柴龙、篾龙、钱龙等龙灯那般鲜艳夺目,但如果动态地看,芙蓉板凳龙却充满了野性,它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美,能给人的心灵以强烈的刺激和冲击。可以这么说,板凳龙的生命在于运动,魅力也在于运动,离开运动,板凳龙的观赏性就无从谈起,而运动得越剧烈,板凳龙就显得越美,就显得越有吸引力。
民俗学家们认为:除了祈雨祈福、娱神娱己,舞龙还有彰显力量的作用。这是因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