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 (第3/4页)
的本子。列藏本在较长时间内湮没不彰,直至六、七十年代方被发现,引起人们高度的重视与兴趣。海内外关于列藏本的研究文章也很多。而且这部著名的抄本已于前不久(1987年)由中俄两国共同整理出版了。
列藏本的第一个悬案是他的祖本年份不明,即不能确知其抄誊的时间。但是这个抄本是抄写在“清高宗御制诗”原有各叶间的衬纸上的。清高宗即乾隆皇帝,其《御制诗》共刻六集,前四集有提要。在《四库总目》卷一七三。《御制诗》每面九行,每行十七字,而两面间皆夹有空白衬纸,于是这位誊抄者就利用这空白衬纸为稿纸;而反用《御制诗》作为衬纸,将该诗的第四集和五集折开,抄写了《红楼梦》。这个事实本身就非常有趣;是谁这样大胆,公然用皇帝的《御制诗》的衬纸来抄写一部当时被统治者视作禁书的“离经叛道之作呢?
但是由这一线索,我们却可以大致推断出列藏本抄写的年代:因为乾隆《御制诗》第四集刻于四十八年癸卯(1783),第五集刻于六十年乙卯(1795),既然列藏本《红楼梦》是抄在第四、五两集的衬纸上,我们就可以肯定地说,它至少是抄写于乾隆六十年(1795)之后了。当然,具体是1795年之后的哪一年,仍然不得而知。
列藏本现存七十八回。1一4回、7一80回、其 中79回、80回两回未分开。 那么这个珍贵的抄本是如何到了俄国,又是由谁带到俄国去的呢? '
据中外红学家们研究考证,它原来是在道光十二年(1832)由一位名叫库尔梁德采夫的俄国人在中国买到后携带回俄国去的。大约从1751起,俄国便向中国派出了第一批传教士团,其成员每十年一换, 从1751年至1949年,共轮换了20班次。库尔德梁采夫不是传教士,而是一位大学生,他是随第十一班传教士团于1830年到达北京的。据现有资料证明,在每一班传教士团到中国时,都有一些学者、专家和大学生同行。 之所以如此,是为了让他们亲自去学习研究中国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及地理物产……等等, 以便更好地培养一批深谙中国各方面知识的人才。库尔德梁采夫在中国生活仅两年,据记载,他于1832年因病离开中国,这部 《红楼梦》的抄本大概就是他回国时带走的。
至于库尔德梁采夫画国后将此抄本藏于何处?进行过什么样的研究工作?统统都不得而知。唯一知道的,是这十珍贵的抄本直至1963年才由一位著名的俄国汉学家李福清() 在苏联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东方手稿部内发现的、因此,列藏本俄国行的悬案应当说基本上已得到解决了。
(3)梦觉主人序本(又称甲辰本)。此本序的末尾署“甲辰岁菊月中浣梦觉主人识”,故名。此甲辰年当为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八十回。此本1953年发现于山西。八十回书分装八函,每函五册,每册两回,每叶十八行,每行十二字。卷首有序,序中指出“红楼梦”三个字的意义:“红楼富女,诗证香山;悟幻庄周,梦归蝴蝶。”提到书的作者:“说梦者谁,或言彼,或言此。既云梦者,宜乎虚无缥缈中出是书也。”序终还说:“书之传述未终,馀帙杳不可得。既云梦者,留其有馀不尽,犹人之梦*,兀坐追思,置怀抱于永永也。”此本对脂批作了大量删除,但保留的评注使我们知道它是一部脂评本。
此本有几个重要特点。一是首题“红楼梦”。甲戌、庚辰、己卯诸本都题作“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戚本、蒙古王府本单署“石头记”,不见“脂砚斋”字样;而该本目录之前,每回前后,每叶中缝,都标明“红楼梦”三字,这是此本与各脂本最显著的区别之一;二是它的底本比较接近“甲戌本”,但对正文作了较大的删改,后来的程高本系统主要是沿用了这种改动。三是这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