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 (第2/5页)
石桌上——留给她用吧——看着自己画的神农像,笑了。
惟有这样才能表达点什么吧?
这种看来最“敌对”的态度,或许是最“友好”(只是友好)的态度吧?
人生就是这样微妙。
人类很多关系的发展不都是这样?
他披着降下来的第一层暮色薄纱离开草坪,走了。
大自然真美。
3
她能认识神农像吗?
他一边穿过林间小道朝草坪走着,一边想着这个巨大的悬念。
自己出的题是不是难度太大了点?
对于自己这样一个搞文史哲的人来讲,神农像是有机会在书中看到的。可是她呢?
她好像是搞自然科学的。
要不,怎么一开始就想到用杠杆来教训他呢?
神农像这个问题对她来说肯定是太难了——太陌生了。
自己担心什么呢,考她,却又怕考住她?
干脆出个最简单易答的问题?
不,他希望考她的问题绝不是简单易答的,那样毫无意思。她没意思,自己也没意思。
可也不要难到答不出来,那样也没意思。
()好看的txt电子书
很难,但费尽努力最终能回答出来,这样的考题是最好的。
为什么自己有这样的出题标准和逻辑呢?
这是普遍的逻辑?
如人生,需要不断提出的不也是这样的问题吗?
这个逻辑,甚至支配着一切生命运动。
每个有机体在其生命的每一瞬间,都在竭尽全力实现着它能够实现的最大限度的发展。
生命在任何瞬间都是不遗余力的。
无机物呢?
宇宙间的万物呢?
不都是这个运动逻辑?
这是她的答案。
在神农像旁边,有这样几行清秀整齐的粉笔字:
“古之人,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庶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因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她居然答出来了,而且她竟看过《白虎通·号》。
这不可能。
她难道能背诵出这原文?
想必她早晨看到问题,回去以后马上翻书查寻,中午又一次跑来写上的。
无论怎么样,她正确无误地回答了问题。
不简单。
事情还没结束,她也留下了她的考题。
在石桌上画着一个几何图形,两个相交的圆,几个圆内接三角形,线段交叉,各点标着A、B、C、D、E……等字母。
是一道几何题。
已知条件一项项列得很清楚。其中注明圆心O1代表石桌中心位置。
求X点在什么位置。
嗬,这可闹好了。自己是搞社会科学的,给她出的是社会科学专题;她呢,大概是搞自然科学的,给自己出的是自然科学题目。
他是东方。她是西方。
他是黄昏。她是黎明。
现在,他是社会科学,她是自然科学。
他们在相互考试。
好,努力解答吧。
()好看的txt电子书
中学时的几何知识,朦胧模糊了,但还依稀记得。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把题解出来了。
他这个史学家在一道平面几何题面前流了一身汗。
X点在石桌中心O1的正北偏西30度方向,直线距离米。
他擦着胳膊上的汗——汗把桌面都淌湿了——站起来,又擦着后脖颈上的汗,看着自己的解答,不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