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頁 (第1/2页)

秦國變得越來越舉足輕重,但秦人仍然以質樸無文、舉止粗野著稱。惠文王的長子,秦武王(公元前310‐前307年在位),一次酒後為了炫耀他的力量,試圖舉起一隻非常沉重的青銅大鼎,這使他受傷,旋即暴斃。曾有一些較小的諸侯國統治著河谷的土地,秦國吞併了它們,於是秦的疆土深深延伸到了南面、西面。好在征服者質樸而粗獷,雖然秦國疆土空前擴大了,但並沒有讓所有的地區改變原來的統治方式。雖然秦自己也不時經歷戎狄入侵,它的西、北邊境開始建立起防禦性的長城,這樣造就了像山巒一般的自然屏障。現在,秦國跟遠離它的齊國交換貴族作為人質,齊國將它的儲君送到秦國作&ldo;客&rdo;。

此時,周王室仍號稱它是天下名義上的共主。秦國陶醉於對其戎狄鄰居的不斷征服,它徵發大量奴隸和刑徒去構筑西陲的長城,以便建立起遊牧民族不能入侵的防線。公元前300年,在那位因舉鼎而死的秦武王的少弟‐秦昭王(公元前307‐前251年在位)統治期間,長城終於建成了。

公元前3世紀的80年代,看上去像是秦、齊互相企圖超越對方的年代。公元前288年,這兩國諸侯王都號稱自己是天下的統治者,就像傳說中的古帝王那樣。其他國家,此時還強大得足以拒絕這種宣稱,這種稱帝的雄心和鬧劇很快退場並被淡忘。秦昭王本人曾在燕國作過人質,他於公元前284年參加了反對齊國的聯盟,他派兵跟他先前的敵人趙、魏一起組成聯盟,由燕國一位將軍(樂毅)領導,入侵齊國。

神聖的命運(6)

聯盟很快就崩潰了,因為別的秦軍繼續在吞噬著這次盟國們的疆界。但聯盟還是達到它的主要目的,那就是齊國曾強大到能跟秦國分庭抗禮,它是秦國最大的心腹之患,此刻,它被削弱了,它跟以前的齊國比只是個影子罷了。

當時的人們認為,世界末日肯定快要來了,權威還在繼續下降的周王更是這麼認為。甚至有的人認為根本不可能尋找一個(名義上或者實際上)可替代周朝的。孔子死後,他後來的信徒開始認為他是&ldo;素王&rdo;,因為這個世界沒有讓孔子真正君臨天下,所以一片混亂。行星的災變也預示著當時局勢的混亂和下一個救世主即將出現,後人在回顧時認為孔子出生是聖人的出世,在此後的五百年將不再有聖人出現。如果上天放棄了對周王的合法保佑,那麼,取代它的理想候選人也早就沒了。

這樣的觀點在學者們中很有影響,尤其孔子的後學們,他們認為孔子才是理想的政治家。但孔子本人只是作為一個傳統的傳承和解釋者出現的,並沒有建立其任何新的東西,他的後來者們經常認為孔子如果施教於整個世界,人們將真正認識自我。

在秦始皇出生以前的時代,最著名的儒家代表人物是荀子。荀子來自一個小國,但在齊國完成教育,他成了一名引人注目的學者,三次做過東方地區最高學府‐稷下學宮的領導人。稷下學宮的名稱來源於古代中國的一種穀物‐稷。稷下學宮鼓勵學術爭論,許多偉大的思想都產生於其中。它的神聖性同樣產生了鼓勵追求真理和一切可能性的氛圍。&ldo;稷&rdo;是至關重要的民之食物,這寓意著政治家們的工作是為了讓天下人遠離饑饉,遠離外交上的爭鬥,讓農夫們確信他們將毫無剋扣地獲得他們的收成。

荀子詮釋著先人的施教,這導致了另一種在秦看來的&ldo;胡言&rdo;的來臨。事實上,他繼承了孔子的觀點並走得更遠。他敢於宣稱關於神靈們的故事僅僅是傳說,他像一個偉大的憤世嫉俗者那樣質問:如果天子在獻祭時儀式有什麼閃失,是否真的將發生災異?難道天上的龍真的會吞噬太陽?還是月亮的影子遮住了它?如果僅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