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6章 粮食 (第1/2页)

农业公社完成收割之后,并不是说交够国家的比例,剩下的就全都是自己的了,想怎么办就怎么办。而是有规定的分配,第一步按照百分之十五到十八,上交公粮,并不是完全免费上交,这部分公粮在完成统计之后,年底公社会发放一定的工业券,布票,棉花票之类的东西,一般不给钱,然后大队和生产队仓库里都会留够第二年的种子,以及应急存粮之类的一般不会超过百分之十,粮站会有一个强制统购平价收购比例,这个比例不确定,但是最终被算上前面两者,总量用该不大于百分之四十五,一般也不会低于百分之三十五。而后面分地之后,交公粮就什么也不给了。 剩下的才是所有社员的口粮,而如果这部分粮食吃不了,或者需要换钱,那么这一部分粮食也可以卖给粮站,这可就不是统购了,价格会大幅上涨。而副产品,比如水果,干果等农副产品也会按照差不多的比例进行分配,但是这里的收购单位就会变成供销系统。所以就会出现一种情况,两个相邻的生产队,人均粮食产量差不多,但是一个只能吃粉渣,另一个可以吃棒子面(这里指的是不带核的那种),甚至是白面。为啥呢,就是因为有的生产队有足够的干鲜果用来卖钱,就可以留下自己的口粮,有的生产队没有,那就只能卖口粮了。 (粉渣是什么,红薯或者白薯知道吧,切片晒干之后磨成的面叫地瓜面,鲜地瓜打浆水洗进行完淀粉提取之后剩下的纤维素渣子叫粉渣。粉渣这玩意就是糊弄肚子,人体是很难消化里面的纤维素的,所以一般会掺上一点地瓜面一起吃。 评论区有些人说棒子面就是玉米面,那种带核的棒子面纯属谣传,还有人举例子说我爷爷说他小的时候没有听说过等等。实际上,玉米面这个称呼和棒子面同时在统销市场长期存在,玉米面是黄色的,和现在的面粉一样,非常精细,在当时和富强粉,一等粳米一样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精粮。棒子面有两种一种是褐色的,那是因为那个时候只有红核的玉米,这种只能用来煮粥不能用来蒸窝头。另一种是现在有些地方叫棒子糁,只用玉米粒加工但是不过筛,加工的没有这么细,可以用来蒸窝头。 人都可以吃粉渣了,为什么不能吃棒子面,有的地方甚至吃过去完了玉米粒之后的玉米核,晒干粉碎之后的超级棒子面。这些东西吃完了都不用擦屁股,一个个都和羊粪蛋一样,特别干。有些人说那个年代没有吃过棒子面,不排除有的家庭当时条件好,吃不到这些东西,但是更多的是因为在很多地方玉米并不是主食,也不是主要粗粮。在北方很多地方,玉米取代高粱,成为主食是70S伴随着知青下乡和大寨经验推广,更多的地方有了杂交玉米的技术之后才有的,实际上很长时间玉米产量对比高粱和小米并不占优势。玉米作为调剂粮食,就没有必要进行太粗的加工了。 当然还有一种原因,那就是玉米都上交了,毕竟上交玉米不用折合,而上交地瓜干,是要进行粗细转换的,有的地方粮局特别坑人,只想收细粮,但是这种行为上面不允许,上面要求,要保证社员的营养,所以在社员口粮上,要留下一定比例的细粮,所以他们就稍微串联一下说交高粱和地瓜干也行,但是八斤顶一斤,这个比例谁舍得,所以玉米被收走了,只剩下了高粱和地瓜。他们没吃过粗制棒子面,那是因为,他们就没怎么吃过玉米。 再说一下产量,60S初,某地高粱旱地产量在亩产二百五十斤左右,小米有接近两百斤,小麦水浇良田,亩产一百四十斤左右,旱田亩产八十斤左右,由于土豆和地瓜计算的都是鲜果,所以要折干,按照一比五左右折干,最后,实际干产量对比高粱优势并不大,更别说非杂交玉米了,对水肥要求更高,但是产量却低于高粱。再说了,高粱杆是有人收购的,生产队,大队,公社三级需求都不小,这玩意还是重要的建筑材料,这么算下来,玉米对高粱没有绝对的产量优势,谁会种玉米啊。这一点人是铁就更准确一点,那就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