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部分 (第3/5页)
个,事后上下安抚,他也出力甚多。以皇阿玛的仁治大局为重,并未单独针对他做严苛处置,就不知……皇阿玛为何会单独提到他?”
胤禛小心地问着。康熙召他进宫,专门问道李肆其人,最初还把他惊得魂飞魄散,现在看来,想必是康熙通过另外的渠道,得了些什么风声。
可事到如今,他也只有硬着脖子帮李肆遮掩,不然自己的麻烦就大了。一番话下来,李肆是个混蛋,但总的来说,还是属于朝廷能管控能慑服,没什么根本危害的混蛋。如果真是什么大混蛋,他胤禛最多不过是受了蒙蔽。
胤禛的回答,印证了康熙的推测,或者说是给了康熙所想要的答案,否则真如那林统所言,李肆内外勾结,暗霸广东,那他这几十年可以周旋出来的安宁大局,就要彻底泡汤。
“原本还觉得你做事毛躁,此番去广东,又虎头蛇尾。却没想到,你已学会了隐忍权衡,顾全大局,朕心甚慰啊。”
康熙夸奖道。
胤禛满脸赤红,咕咚一下跪倒,叩谢他老子的亲口褒扬,这可是太难得了。
接着康熙还是不放心,询问了诸多细节。比如说三江票行跟李肆的关系。
胤禛说三江票行东主无数,李肆也该只是其中之一,而三江这个名字,就如同兴隆丰盛一般,广东满地都有,不足为奇。
胤禛见着康熙的心思还算宁定,又赶紧一愤懑之语,奏报说广东兵实在不堪用,数十倍于敌的抚标军标围攻,却是死伤惨重,最后出动旗兵才终于见。他恳请康熙再充实广东军备,最好能再遣旗兵下广州。这可是他的真心之语。虽然跟李肆暂时“合作”,目的却是相互遮掩。可以他本心,自然不想让广东真落入李肆之手,加强广东军备,也是要遏制李肆的势力。
说到这个,康熙就来了兴趣。详细询问了青浦货站的地势,然后以沙场老帅的口气告诉胤禛,当年雅克萨尼布楚之战也是这般光景,地势开阔,握有洋枪,仗就只能打成这般模样。至于广东军备之事,事涉八旗,还需要从长计议,现在最要紧的,就是关牢广东的大门。
等到胤禛出宫时,春风拂面,他却只觉一身恶寒,这一关过得真是凶险。
关于广东的具体处置,第一波举措于四月初敲定。这波举措包含甚广,分为对商、对民、对官以及对洋四个层面,其中诸多举措也都用于江南。
对商而言,要求严查广东工商事务,现有之滑轮等新物列入朝廷管控范围,如有涉及钢铁的新物,一律上报至督抚,获准备案后方可制造贩卖。而票行之类的产业,也必须投报布政使衙门,来回账目,都须备案。在洋物方面,加强行商管控,洋物如有外流,一体问责行商。而像青浦货站这样的市集,由广东督抚议定专管章程,派员定驻监察。
对民方面,全省搜查不明来历的洋物,类似自来火铳之类的军器,自缴者无罪,被查到私藏的,杖八十,流徙三千里。重申禁集令,凡非官许可,带军器相集,三人以上者,都以图谋不轨论处,十人以上则是谋叛。
对官这一面,由户部吏部牵头,核查银流拨解关节,严禁民商介入。已纳入民间票行的银两,必须马上退出来,再有此类情事,以渎职论处。其他诸如加强工商监察力度等等套话,自然是又多说了一遍。
原本李光地等人对票行这类产业很是抵触,他们的意见是径直封禁。可另一波大臣,比如汤田等人,都认为这是民间自利之事,历代都有,朝廷不能随意介入。而内务府的黄商,包括晋商和两淮盐商,还有江南等地商贾,也都开始尝试组建票行,真要封禁,他们也要跳出来闹腾,这个势头难以打压。苏州织造李煦给康熙的奏折就说得很明白:“民商银流自洽,朝廷伸手,经办之人行事难以周全,怕有激起民商聚伙相抗之患,得不偿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