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頁 (第1/2页)
只要經過這一年地種植,即便是價格下跌,番薯和玉米地高產特性也應該會凸顯。到了那個時候,想要廣泛推開就不是難題。
由於天津地鹽鹼地不適合種莊稼,今年還是打算泡田墾種水稻。孫彪則帶著一部分長工來到懷柔,李彥在這裡買了很多荒地,包括一些山地,打算在這裡墾田,大面積種植番薯和玉米。
此外還有一小片田地,將用來種植一些新地作物,其中包括馬鈴薯,因為弄的種子不多,也就只能先種上一小片。
李彥對馬鈴薯所抱的期望。甚至比對番薯、玉米的更多,至少馬鈴薯能做很多菜,當然到底如何,還要等秋後種出來視結果而定,農業的生產周期較長,一時半會還看不出什麼。
懷柔的廠房經過月余的施工,已經初具形態,加上這場小雨,氣候宜人。便提前投入運轉,初期共有四台紡車,一架織機,經驗證後發現確實可行,才又增添了更多機器,擴大生產規模。
紡織廠的織工皆是從京城招募地流民,並都是男性,若招女工,怕惹非議。
這些織工多沒有紡紗織布的經驗。虧得新式的紡紗車、織布機操作簡單。經過南方雇來地織工的短暫訓練,便能熟練掌握。漸漸紡織出好紗好布。
從南方雇來的幾個織工手藝都很不錯,李彥花了很大的代價才能請過來,在見了新式的紡紗車和織布機以後,都是讚不絕口,也更加用心做事。
與所謂&ldo;男耕女織&rdo;的傳統不同,在蘇州、松江一帶,很多技術高超的織工都是男性,男性在絲織、棉織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ldo;與普通的松江棉布相比,絲毫不差,大致等同於這種細布,比這種丁娘子布略差,&rdo;來自松江地織工李奇將兩匹不同的部放到一起進行比較。
李彥用手摸了摸,確實難以分辨,他也不覺得丁娘子布更好,有些細微的差別,很難看出來。
&ldo;差別是不大,經驗豐富的人才能從紋理、厚薄、顏色等細微處分辨,&rdo;李奇又拿出他織的布與織工織出的布比較:&ldo;就好像這兩匹布,所用的紗線完全一樣,看上去也差不多,但這匹布耗用的紗就更多,更細密。&rdo;
&ldo;當然,這些都可以作上等布的價格賣。&rdo;
李彥似乎抓住了什麼,與江南地布相比,新式機械紡織的布匹品質可以達到中上水準,而價格更具優勢,不過他並不願意打價格戰,一直在想如何與江南的布差異化競爭。
&ldo;大生紡織要走品牌之路,品質之路,&rdo;李彥拒絕了李奇的提議,為免華夏號的規模太大,招人物議,新的紡織廠起名為&ldo;大生&rdo;,也將使用這個品牌。
&ldo;同樣的價格,人們往往會選擇江南布,又以松江布最受歡迎,&rdo;李奇說道,在他看來,大生紡織廠的最大優勢還在於價格,撇開這一點,無論品質,還是美名,都不及松江布。
一個產品,如果能創出品牌,自然好辦,但創辦初期,如何豎立這個品牌的形象,卻是個難題,僅憑廣告或許可以,但事倍功半。
&ldo;大生&rdo;要創美名,講品質,但這兩點卻又都比不上江南布、松江布。
&ldo;不過,咱們地布,與松江布相比,雖然差一點,普通人也看不出來,&rdo;李奇猶豫了一下。試圖說服李彥不用擔心。
&ldo;對,就是這一點,&rdo;李彥突然拍了一下手:&ldo;就是這個問題,因為人們對布地辨識並不清晰。&rdo;
&ldo;咱們的布確實比不上松江最好地布,但要比普通的松江布更好,咱要讓人知道這一點。&rdo;李彥笑著說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