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頁 (第2/3页)
是唐隆政變的大功臣,是他們兩個把唐睿宗李旦給扶上皇帝的寶座的,所以到了李旦登基之後,這兩個人也都掌握了巨大的權力,怎麼叫巨大的權力呢?咱們說一件事,大家就知道了,當時李旦無論是面對任何事情,他自己都不敢做出決定,比方說有宰相拿著一個什麼事情向他匯報來了,李旦一定要問兩句話,第一句話,&ldo;嘗與太平議否?&rdo;,這事兒你跟太平公主講過了嗎?如果人家說已經講過了,李旦再問第二句話,&ldo;與三郎議否?&rdo;,你跟我三兒子李隆基商量過沒有?如果人家也說商量過了,他們兩位都點頭了,這時候睿宗才敢簽字,那你想這樣的事情一多,時間一長,不僅是皇帝李旦不自在啊,其實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他們兩個也是都不滿意,兩個人都覺得自己應該獲得更大的權力,都把對方視做眼中釘,肉中刺,那既然如此,姑侄二人的鬥爭也就開始了。
這鬥爭
第一回合是從唐睿宗景雲元年開始的,唐睿宗景雲元年,這是一個什麼時間呢?這是710年,距離剛剛發生的唐隆政變才僅僅過去四個月,那這時候呢,太平公主就到處散布流言蜚語去了,她說:&ldo;太子非長,不當立&rdo;。說現在這個太子李隆基,不是嫡長子,不應該由他來當太子,咱們也知道,太平公主當時影響力很大啊,她這麼散布流言蜚語,當然朝野上下議論紛紛,可能說到這兒,有朋友就開始懷疑了,說太平公主,她如果不願意讓李隆基當太子的話,她為什麼不在睿宗還沒有立李隆基當太子的時候就提出來呢?為什麼要等人家已經幹上太子的職位了,她再來搞小動作,其實,這個是因為太平公主剛剛發現自己看走眼了,過去把人家李隆基給看扁了,咱們也知道,唐隆政變爆發的時候,李隆基剛剛二十五歲,還是個年輕人,而且他又是庶出的兒子,庶出的兒子他還是老三,而且太平公主觀察了這個小伙子,她覺得除了打毬好之外,這小伙子也沒有表現出什麼別的特長,所以當時很輕視他,很願意和他一塊搞政變,心想這個庶出的老三,沒啥本事,我跟他一塊兒搞政變,我在幕後全權策劃,讓他在前方衝鋒陷陣,跑跑腿,以後政變成功之後,我就擁立這個沒有立過任何功勞的李旦當天子,再立這樣沒有任何正經名分的三郎當太子,那父子兩個人都得感激我啊,那這樣,我就可以攬權了啊,這是太平公主當時的想法,而且她甚至還想到,就算是以後李旦死了,皇位由李隆基來接班了,這個侄子還得聽她這個姑姑的話,她覺得李隆基是這樣一個好欺負的人,如果說她讓他當太子,父子兩代人統治期間,她都可以大權獨攬,因為她有這種想法,所以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在前期的時候,合作還是相當愉快的,而李隆基當時也是拼命在太平公主面前裝出一副很乖的樣子,對姑姑言聽計從,姑姑說什麼就聽什麼,那讓太平公主就覺得很放心,所以在那個時候兩個人沒矛盾,太平公主還支持他當太子,可是一旦當了太子之後,太平公主就慢慢覺得不對了,這個太子沒有我想像得那麼好欺負,而且再聯想到他在指揮政變期間,那一板一眼的表現,太平公主慢慢琢磨明白了,這不是一個弱太子啊,這很可能在以後是一個強有力的敵人,那怎麼辦呢,在這時候,太平公主就決定亡羊補牢了,所謂亡羊補牢,就是開始製造流言,說太子他不是嫡長子,不應該讓他當太子,根據嫡長子繼承制的原則,咱們還得換一換,那咱們也說了,太平公主因為舉足輕重的分量,所以她這一番話實際上在當時還是有不小的影響。
畫外音:
太平公主因為擁立唐睿宗李旦登基,而權傾朝野,文武大臣也多依附太平公主,隨著自己勢力的強大,太平公主的野心也膨脹起來,想要大權獨攬,唐睿宗李旦是個軟弱的皇帝,太平公主完全可以控制,而這時最大的絆腳石就是侄子李隆基,那麼太平公主為了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