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1/5页)

引 子(1)

富士康“员工跳楼”风暴

一串令人扼腕的名单

2010年1月23日,富士康员工马向前(19岁)坠楼,身亡。

2010年3月11日,富士康一李姓男工坠楼,身亡。

2010年3月17日,富士康新进女员工田玉从三楼宿舍跳下,跌落在一楼受伤。

2010年3月29日,富士康一男性员工(23岁)从宿舍楼上坠下,身亡。

2010年4月6日,富士康女工饶淑琴(18岁)坠楼,住院治疗。

2010年4月7日,富士康宁姓女员工(18岁)跳楼,身亡。

2010年4月7日,富士康一男员工(22岁)跳楼,身亡。

2010年5月6日,富士康员工卢新(24岁)从阳台纵身跳下,身亡。

2010年5月11日,富士康员工祝晨明(24岁)从租住房屋的楼顶跳下,身亡。

2010年5月14日,富士康员工梁超(21岁)从楼顶跳下,身亡。

2010年5月21日,富士康男工南刚(21岁)从楼顶跳下,身亡。

2010年5月25日,富士康男工李海(19岁)清晨坠楼,身亡。

2010年5月25日,富士康贺姓男工(23岁)深夜坠楼,身亡。

2010年5月26日,富士康一男性员工深夜从宿舍楼顶跳下,身亡。

2010年5月27日,富士康一女性员工坠楼,重伤。

全国的媒体闻风而动,涌向深圳,400多名记者围在富士康深圳龙华园区的门口,十几台摄像机架在员工进出的南大门,主持人手持话筒日夜守候,准备第一时间报道跳楼事件的最新进展。整个富士康、整个深圳都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中!

富士康“员工跳楼”风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是什么原因,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让年轻人这样接连抛弃自己的生命?

从相关媒体的报道分析来看,主要原因应该有以下七点。

一、 “血汗工厂”压榨的结果

所谓“血汗工厂”这一称呼最早来自英国《星期日邮报》一篇标题为《iPod之城》的报道,称“苹果的旗舰产品iPod主要由女工生产,她们的月收入仅有27英镑(约合人民币387元),但每天的工作时间长达15个小时”。国内某媒体立即随后发表了题为《员工揭富士康血汗工厂黑幕:机器罚你站12小时》的报道,称“辛苦一个月的报酬大约为1 000多元。生产线上没有凳子,除了少数员工之外,一般操作工都必须站立工作,连续12个小时不停干活”。

从现实来看,这两篇报道披露的事实性细节都不够准确。坠楼员工马向前的家属透露若将加班工资计入,其月收入有2 000元,比较满意。另外,富士康是包吃包住的,如果在外租房每月会有300元的补助;吃饭补助以每天11元计算,但以伙食水平看,即使每月补贴1 000元也达不到在富士康食堂吃的水平。另外,富士康的医疗保险福利等也是不错的。以此计算,普通员工加上加班费,月收入应该在3 000元以上。这个收入绝对值并不高,但相比较中国一般企业已经非常不错。

此外,加班并不是只在富士康一家企业存在的现象,深圳人都加班。加不加班还是员工衡量企业好坏的标准,加班就有更多的钱赚,不加班说明企业订单少,不牢靠。郭台铭说“员工喜欢加班,因为多赚钱可以回家买房子”,这话听起来不顺耳,却道出了大部分事实。

富士康“员工跳楼”风暴郭台铭否认富士康是“血汗工厂”,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之一乔布斯也公开声援富士康不是“血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