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4/4页)
况,老人无限感慨,好日子咋就一去不复返了呢?
李大山以前了解一些,但是没想到问题已经变得这么严重。他也隐约记得小时候日子比现在还好过,大家常常吃肉,后来反而越来越少了。看来是沙漠化日益严重的结果。
李大山现在的危机感和使命感更加强烈了,他对李全学说道:“爷爷,我想把村子南面那片戈壁滩承包下来搞风沙治理,如果治理好了,应该有不错的收益。这些年我在外面也挣了些钱,也不想出去了,就想在家做点事情。”
“嗯?我怎么从没听你说过?治沙,好是好,可是太难了,国家下那么大的力气,也没有把风沙彻底制住。”李全学很是怀疑李大山的能力和实力。
“爷爷,这些年我在外面,也听人说了不少治沙的办法,还专门请教了一些专家,我相信我能成功的。”李大山找了个理由,就当报纸和网络是专家好了。
“如果你真要搞,那块戈壁滩可以免费包给你。毕竟风沙治理好了对大伙都有益。”李全学觉得试试也是好事,就做起了顺水人情。
“我看还是给钱好些。万一做出点成绩来,要是有人眼热,到时候就说不清楚了。”李大山虽然觉得不要钱的事情好,但是自己确实有办法治理风沙,就不想因为这些事情影响日后的收获。没有给钱的承包,那不是招祸嘛。不仅要给钱,还要到镇上备案,省得日后出问题。
“嗯,你的考虑也有道理。那就一亩五元钱,就算五千亩,也就是一年二万五千元。合同就写三十年,承包费一年一交,你看怎么样?如果可以明天我召集村里的干部开个会定下来,再把合同报到镇上去。”李全学也很快有了方案。
“行,我听爷爷的。”李大山觉得这样应该比较完善了。
第二天,听说李大山要包戈壁滩,大家都觉得他脑袋是不是有问题。要想在年降水300多毫米、蒸发量惊人的地方治理戈壁滩难度不是一般的大啊。不过大家乡里乡亲的,而且李大山对大家也很好,还为村子打了口深井。这吃水不忘挖井人的道理还是都懂的,合同很快就全票同意了。
订立了合同之后,李全学又跑了一趟望水镇,刚好遇到镇上赵德胜书记,这样的好事,赵书记立即就表示支持,还说,只要有了初步成绩,一定给予表彰奖励。镇上也是见多了要治沙的,但是大多不是技术不行,就是资金不厚,最后搞成的寥寥无几。搞成的也大多是搞个百十亩就算顶天了。这次李大山一次性包下五千亩,确实是大手笔了。
展的白纸(应该说是废纸)已经有了,就看李大山怎么绘制蓝图了。
………【第005章 李大山的农场】………
李大山这些天都在自己承包的这片戈壁滩转悠。这片戈壁滩位于村子南面,大致呈正方形,也就是大约18261826米的样子,东西向没有什么遮挡,只有很矮的小土坡,南面则是十多米高的一个小山丘,也算是自然分界线了。以前农村分地什么的大多是依据这样的自然分界。而整个戈壁滩呈一个很浅的旋涡状。中间低,周围稍高,或许很多年是一个湖泊。历史演变,沧海变戈壁了。这些年风沙累积下来,中间的低地已经不那么明显了。
戈壁滩时而静悄悄,静得让人窒息,偶尔一股旋风卷起一柱黄沙悠悠升空,更有一股莫名的静寂气氛。时而狂风大作,飞砂走石,那气势似要把整个自然界消灭在它的淫威之下,令人畏惧而又无奈。走进戈壁滩,犹如进入原始荒野,满目苍凉,毫无生气。然而,那些与天挣命的小草为了寻找水源,把根深深扎进粗砂砾石里。这种貌不惊人的植物,枝叶非常窄小、枯黄,但它高仰起头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