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部分 (第3/5页)

现出一批负有大志,立志报效国家的士子也不在少数。

大汉的文人,最重名节、声誉,更讲究从一而终;良禽择木而栖,是那些跳槽的士子找的一些借口罢了,四百年泱泱大汉,涌现的人才何其多也,这也造就了三国时代群雄逐鹿,人才辈出的大时代。

张立针对贾荣的一系列措施,又给予了几条建议,将贾荣的发布命令中的不到之处进行了补充,经过这么一段时间的历练,张立已经逐渐展现出胸中的才华,军事不是张立的擅长之处,不过张立的内政才华却是十分牛叉,不愧是颍川学院出来的,以前一直想着通过张立的渠道挖几名颍川学院的学生来,由于事情忙忘记了,这次在灵州安顿下来之后,一定要将此事办妥,人才有了,以后也不愁治地无人管理。

贾荣相信,大汉朝也会如历史上那样一步步的走向灭亡,从蔡邕的口中,贾荣也得知了汉帝想要变强的心思,病入膏肓的大汉真的还有救吗,汉帝或许是一个很好的权谋家、商人,在宦官、外戚、世家之间不断谋取利益,但却不是一个雄韬伟略有远见的君主,就从汉帝放权各州刺史之事上就可以看出,不出几年,汉帝驾崩,幼帝势弱,必将引起灾难,天下之主的位置,太具有诱惑力,谁不想来做一做,包括来自未来世界的贾荣,也想体验一下成为皇帝的感觉。

一封封的信通过快马传往北地郡各县,这一夜,有心人可以发现,不仅北地郡乱作一遭,连太守府的灯也是彻夜未熄,世家更是紧紧收缩各自的势力,紧闭家门,严格按照巡逻军士的要求,以免引火上身,他们的家主已经敏锐的察觉到北地郡即将会有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自然来自太守府,不过现在还没有得到消息罢了,贾荣可不是什么善茬,惹恼了他,什么事都做的出来,关键时刻,谁也不想自家的实力受到损失。

贾荣也想过占据北地郡,不听从汉帝的差遣,但是汉朝的军事力量容不得贾荣这么做,经过了黄巾之乱,羌人之乱之后,汉朝的军事力量更是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存留下来的士兵都是百战士卒,皇甫嵩、张温等大汉名将更不是一个小小的北地郡所能应付的,大汉的国库空虚不假,但是士卒却不容忽视,这时候乖乖的听从汉帝的命令才是最正确的,做一些小动作不要紧,最重要的是不能触动了皇权。

次日,北地郡的百姓惊奇的发现,昔日打铁声不断的匠作坊十分的安静,城内的戒备依旧十分的森严,一辆辆的马车驶向城外,马车上的东西更是被布所遮盖,根本看不出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

一道道的布告贴到了北地郡各地,贴布告所用的全是这些普通百姓平日视为十分珍贵的纸。

布告上的消息很快的传遍了北地郡,整座城池彻底的轰动了,彻底的沸腾了起来,布告上的消息当然是传达了贾荣即将离开北地郡前往灵州赴任一事,不用说,所有的人瞬间都明白了昨晚为什么城内会有那么大的动静。

贾荣的离去无异于晴天霹雳,不少的人潸然泪下,贾荣做北地郡太守的时间并不长,但给百姓的印象却是最深的,百姓永远是朴实的,你对他们好,他们便记住了你,特别是贾荣在雪灾来临的时候救的那些百姓,更是难以忘怀贾荣的一番话,还有贾荣亲自拉犁耕地累到在地的场景,往事历历在目。

更多的百姓则是愤怒的举起了他们的拳头,大有贾荣振臂一呼,从者云集的趋势北地郡的百姓羌人居多,羌汉混血儿更是数不胜数,他们都是一群不安分的人。

面对这样的情况,贾荣只能再次出面解释,才将百姓的情绪安稳了下来。

贾荣的离去的时候,全城的百姓纷纷来到街道的两边,一时间,北地郡的街道变得人满为患,不少的百姓更是端起家中平时不舍得吃的食物送到了军中。

贾荣没有任何的矫情,全部照单收下,这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