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部分 (第2/5页)

有两天之久,刘浚如很明白,再不向市委书记徐浩东报告,他的责任就大了去了。

没想到徐浩东特能装,居然说不知道邱与可一行已到云岭五十多个小时,把刘浚如当傻瓜。

刘浚如向徐浩东汇报了邱与可一行的相关信息,“……浩东书记,你看这事怎么处置?”

“什么怎么处置?”徐浩东将球踢了回去,“大经济学家光临云岭市,咱们应该深感荣幸,但是,不是咱们主动邀请的,咱们不好直接出面,还有,咱们云岭市已经取消了gong kuan招待制度,拿不出钱来招待人家,所以装聋作哑是最好的办法。”

“这样不好吧。”刘浚如道:“邱与可先生是我国名列前五的经济学家,人家能到云岭市来,是看得起咱们云岭市,咱们应该给人家必要的尊重。”

徐浩东瞟了刘浚如一眼,“他是你老师?”

刘浚如道:“也是,也不是,公开场合不是,非公开场合是,但我很认同他的择优分配原理,我认为这是他最了不起的学术成就。”

“我不敢苛同。”摇了摇头,徐浩东道:“关于择优分配原理,早在一九三九年就已经在前苏联面世,作者康托洛维奇还凭此书获得了一九七一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时间都早于邱与可成书时间二十年之久。这不能叫学术成果,倒是与学术**、抄袭论文是一般面目。而他的《致富论》这类畅销书,只是经济学爱好者的作文,尽管不乏阅读趣味,但与经济学家的经济学关系不大。所以,邱与可相对于经济学家这个称谓,既无肉也无骨,瘦骨嶙峋披经济学家大氅,很象一个床单绑在了牙签上。”

刘浚如不高兴了,“徐书记,你不能这样评价我的老师。”

“我实话实说,你的老师远不如你这个学生,他不了解经济学这门学科,也不能正确认识经济学的作用。实际上,经济学作为当代社会科学的一个门类,在西方都仍然存在争论,认为不是客观的科学,只是一种意识形态。它所有的理论都是建立在以往的经验和对未来的假设上。现在和未来的社会条件能不能满足这个假设,当社会条件不能满足假设时,是修正经济学理论,还是让现实来适应理论。很显然,一切从实际出发,我们应该发展新的理论来适应现实,或者采取多种经济理论来应对现实出现的问题。邱与可却不是这么看,他认为经济学是唯一客观的科学,经济学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而唯一正确的经济学理论就是新自由主义的微观经济学。”

刘浚如道:“你倒是很善于抓住人家的弱点。”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嘛。”徐浩东微笑着说道:“他还写过一本叫《危机论》的大文章,里面有这么一段话:‘既然粮食危机、土地危机、能源危机、水危机统统都不存在,为什么有那么多专家都说危机确实存在呢?首先因为各方面的专家未必都懂经济学,真正懂经济学的人不会被这些危机所吓唬住。’全文的主旨是论述我国根本就不存在这些危机,结论是懂经济学就不会被这些危机吓唬住。这本身的逻辑就很成问题,存不存在危机和会不会被吓唬住属于两个范畴,你到底是说存在危机还是对待危机的态度问题呢?这是题外话。题内话是这样,粮食专家、土地专家、能源专家、水资源专家在提出自己的问题时,他们不必懂得经济学,他们只需要在自己的专业范畴内、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出问题,至于解决问题,那就需要汇同其他各学科专家共同解决。发现问题、提出警示,与经济学无关,如果经济学家觉得那不是危机,很好解决,那正好是经济学家大显身手的机会,大可一试。认为其他领域的专家必须懂得经济学才可去从事本专业的研究,这显得邱与可自大而且是对经济学的无知。”

刘浚如还在嘴硬,“徐书记,你认为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一无是处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