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 (第1/4页)
象……转引自《艺苑趣谈录》第158页。
1 “极幻极真,愈幻愈真”(3)
A�托尔斯泰述说他如何用功发展自己的文学技巧时写道:“我开始学习看,就是学习产生幻觉。后来,我自己便发展了这种能力,达到如是清晰的境地,甚至当我回忆时,时常把已有过经历的和现在所想象的材料掺混在一起了。”转引自《高等心理学》第180—181页。他认为:“每个作家对自己要写的东西都应当达到产生幻觉的地步。应该在自己身上发展这一素质。”《论形象思维》第162页。
邓肯甚至把幻觉看做她创作的源泉。当她听音乐的时候,她能够把“音乐的光芒和颤动涌入内心这个独一无二的源泉——在那里它们反映为心灵的幻觉,不是大脑的反映,而是心灵的反映,从这个幻觉出发,我能够在舞蹈中把音乐的光芒和颤动表现出来”。《邓肯自传》第80页。
画家作画,也常常借助幻觉。我国宋代画家宋迪谈作山水画时说:“先求一败墙,张绢素讫,朝夕视之。既久,隔素见败墙之上,高下曲折,皆成山水之象,心存目想:高者为山,下者为水,坎者为谷,缺者为涧,显者为近,晦者为远。神领意造,恍然见人禽草木飞动往来之象,了然在目,则随意命笔,默以神会,自然景皆天就,不类人为,是为活笔。”转引自《美学散步》第63页。
达·芬奇在他的《笔记》中也有一段类似的议论:“假如你凝视一堵污渍斑斑或嵌着各种石子的墙,而正想构思一幅风景画,那么你会从墙上发现类似一些互不相同的风景画面,其中点缀着山、河、石、树、平原、广川,以及一群的丘陵。你也会看到各式各样的格斗,许多人物的疾速动作,面部的奇异表情,古怪的服装,还有无数的事物,这时候你就可以把它们变化为若干个别形象,并想象出完美的绘画。”转引自《艺苑趣谈录》第136页。
作画没有幻境,画就不能传神,对画家来说,“境由心造”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中国画讲意境,而意境常常如梦幻之境。
这种幻境在诗词、散文等各种体裁的文艺作品中也是极为常见的。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直接写梦幻之境的,固不必说了,就是写实境的《蜀道难》那丰富的想象中,难道就没有错觉和幻觉?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杜诗《醉时歌》:“灯前细雨檐花落,但觉高歌有鬼神”,《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以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等等,也同样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幻觉。范成大《游峨眉山记》写到他“复登岩眺望”,“岩后岷山万重”时,竟有这样的发现:“山绵延入天竺诸蕃,相去不知几千里,望之但如在几案间,瑰奇胜绝之观,真冠平生矣。”其为幻觉更是无疑了。再看下面一段描写秋夜的散文:
一到半夜,照例就醒,醒了不觉就悄然。窗外有虫叫着,低低地颤动地叫着,仔细一听,就是每夜叫的那条虫。
我不知于什么时候哭了,低低地颤动地哭了,忽而知道,这哭的不是我,仍是那个虫。转引自《夏丏尊文集》第81—82页。
这也是真中有幻,幻中有真。 txt小说上传分享
1 “极幻极真,愈幻愈真”(4)
鲁迅的小说《白光》,也借助于幻觉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小说截取了陈士成一天生活的一个横断面,写他清早进城观看县考榜文,又一次名落孙山的内心体验。这个头发都斑白了的老童生,已经是十六回进考场了,而今“隽了秀才,上省去乡试,一径连捷上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