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2/5页)

如果想要客观表述他的人生,探根溯源,总不能离开他的成长。那么,充满矛盾、名满功成的曹操究竟是怎么炼成的?

认真研究他所在的那段历史,可知,传世千年的角色并非空穴来风。他经历了太多的压力和失败,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困苦。他和大多数伟人的成长之路有共同之处:绝不一帆风顺。

他的人生无法复制,成长之路却有迹可寻。

早年因社会动荡,教课先生严重缺乏,导致他和同学们荒诞不羁,游荡无度。后来接受良好教育,遇到过影响他一生的良师益友。身逢乱世,想要做治世能臣之梦破碎,两度因失望而归隐谯东。三十三岁走出茅庐,打了大小六十多场仗。封侯拜相,荣耀至极。后半生的每一年,都处于戎马征程之中,可谓吃尽辛苦。最终成为东汉末年首位辅弼良臣、统一大业的中流砥柱,并奉命承恩建立魏国,洗刷身世耻辱,走向人生顶点。

由于他的儿子曹丕阴谋篡位,他曾经获得的荣耀,所做的努力与贡献,被世人当作为曹丕铺就“逼宫”的资本,使他的英名毁于一旦。他曾经所做的一切,都被看作恶意的蓄谋。

说句公道话,人若预知身后事,何来千年遗余恨。恐怕让曹操悔恨千年的,无过于选择出生于曹操的事业艰难之时,凡事计较、气量狭窄、不能容人、好大喜功的长子曹丕为继承人。

曹操曾经数次想要撤换曹丕,让风流浪漫、不拘小节、才学上乘的三子曹植继位。可惜造化弄人,初生牛犊的曹植哪儿能争得过羽翼丰满的曹丕。

子曰:“父在观其行,父没观其志,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曹操去世仅仅数月,曹丕逼皇帝刘协逊位。他这悍然妄举,辜负了一心想要做“帝之辅弼,国之栋梁”的曹操想要统一大汉的心愿,也为他惹下了的骂名。

史实证明,在曹操总理朝政期间吏治清正,依法治国,在他的治理下,涌现出一批名垂青史之能臣、明吏。从军事人才到治世能臣,从当代名儒到民间才子,共同造就了难得的繁荣。

不但曹操,享受和平的普通民众也讨厌分裂,渴望统一。日后曹操在渭南与反贼马超对峙,负责后勤供应的河东太守杜畿率领河内百姓日夜送军粮和肉食去支援前线。直到战争结束,军粮库内堆积如山的谷子还超过三十万斤。被活着赶往前线的牛、羊、猪、鹿成千上万,甚至还被利用去冲散饥饿的敌军。

连续征战,物资竟能丰富到如此。有赖于曹操在修武之余,制定一系列惠民法规:军民一体抵抗自然灾害、国家兴修水利、无偿供给农资……使东汉末年出现少有的开明盛世。

曹操用兵如神,能征善战,也有惨败于赤壁的经历;网罗大量人才,也曾经误杀忠良;善猜忌,让数位无辜者丧命,却又胸怀豁达,在官渡之战中烧掉所有通敌反书;他还为《孙子兵法》作注流传至今;辞赋堪绝,创立文学史上“建安风骨”,成为历史上少有的军、政、艺三绝。那么,他所处怎样的时代?有着怎样的家庭传承?接受什么样的教育?遇到什么样的突发事件?

究竟是什么人、什么事,共同铸就了令历代世人争论千年的“奇才怪胎”?

是历经生死,一路摸爬滚打,经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困苦,饱受诽谤、责难、打压与迫害,痛到流血又流泪,才成为国之首辅?还是迫不得已,被时代和历史环境推着往前走,使他攀登到了常人难以超越的巅峰?

本性因何得更改

客观地说,二者都有。

世人往往只重视他日后当司空、做丞相、封魏王,“挥手声雷荡、举动齐山海”的飞扬时代,却很少关注他三十三岁以前,一次次遭到打击、排挤,蒙受身世羞辱和压力、事事不尽人意的“熔炉生涯”。

对于这段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